关于腊八节的那些传说,你知道吗?

  • 2024-01-16 14:14: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腊八节,又称“腊八”,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不过,秦汉之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汉代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一起来看看吧!

佛祖修行

在中国佛教传统中,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故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作纪念,“腊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悼念岳飞 

腊八节是出于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下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食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时间长了便成了习俗。

纪念修筑长城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远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人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没东西吃的民工们合伙凑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但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脚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来祭奠他们。

警戒后人勤俭持家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攒下一大笔家业。儿子儿媳却不争气,很快就败光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饥寒交迫。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送给他们,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辛勤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以此来警诫后人的。

朱元璋纪念穷苦生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儿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三天没吃没喝,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