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京郊延庆西北部山区一条幽静的峡谷中,北京城区约90多公里,它就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古崖居。
古崖居的来历至今仍是千古之谜,但她却以雄奇精巧的工艺,注释了古代建筑的神奇成就。147间石室全部没有柱,没有梁,却能设置出楼的结构;没有梯,没有板,却上下多层,层层相通。且全部石室圆则圆,方则方,均合乎美学规矩,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审美情趣。
所有的石穴都如同无字的书,再现当时的、刀耕火种,让后人从凝重的空气里读出豪迈,读出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更有数条清晰可见的经过一亿三千万年地质变化的脉岩,山体间自然形成的石墙会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奥妙。以置于被后人誉称为“中华第一迷宫、北京第二个周口店、北京的敦煌、人文艺术的“哥德-猜想”。
中科院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杜宪舟先生赞誉之为建筑史上的空白,文物史尚待雕琢的宝玉。然而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与这些洞窟相关的记载。洞窟的墙壁上只有凿痕,没有文字或图画,屋子里空荡荡的。
最初有人推测是古代奚人所居。史料记载,奚人以游牧为主,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善骑射。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站不住脚,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不知何时便会迁徙的游牧部落,会动用许多人、花费很长时间来开凿这么多山洞。
在古崖居最狭窄处,有一洞口狭长、朝东的小石洞m洞口斜上方,有一石槽,一尺多见方。文字介绍说,这个石槽是用来安装寨门的,看守寨门的人便守卫在这孔石洞里。
看来,当初这条山谷戒备森严,外人很难闯入。由此推测,这里的居民不大可能是老百姓,要么是匪,要么是兵。
登上古崖居的主峰远眺,南面,是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水库,东面,是延庆城。东南方,就是号称“北门锁钥”的八达岭关城。
从两汉到明初,这一带应该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天高皇帝远,又是内蒙古和晋北通往北京地区的交通要道。如果古崖居的主人是一群土匪的话,这里确实不失为一个占山为王、拦路劫财的理想之地。而且,主峰两侧原来都有小路可攀,假如官兵来剿、寨门被封,寨里面的人可以翻越主峰逃之夭夭。
后来,居庸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辽金两代,这一带为两国交界,多有驻兵。两军之间能容许土匪存在么?元代,蒙古大帝每年两次经过这里,道路之侧,岂容土匪安卧?古代烽火台?如果不是土匪的话,那就只能是军队了。
烽火台不能是孤伶伶一座;间隔数里的多座烽火台连络起来,才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因而,居庸关的南面和北面,应该还有烽火台才对——事实还真是如此:
考古人员发现,古崖居附近山顶上,确有烽火台的遗迹——倘若有敌人从永定河上游向居庸关进犯,则很难逃过这座烽火台里士兵的眼睛;燃起烽烟,延庆城和八达岭的守军都能看到。
那么,古崖居石室的居住者,是不是就是驻守堠台掌管烽燧的士兵呢?到了明代,居庸关前战事频繁。派兵驻守位于居庸关外围前沿的古崖居,是很有必要的。
明初,朝廷无力大规模修筑边墙,防守只能依靠烽燧。按照明廷要求,每一处烽堠都要“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古崖居很符合这一要求。
明朝隆庆初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总理蓟辽防务,在没有敌情时,让士兵建筑边墙。
数年之后,建成了居庸关至山海关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如此浩大的工程都能完成,再开凿几个石室自然不在话下。有学者认为,古崖居石室历代即为烽火台,直到明朝,才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规模。
您去过古崖居吗?对于这处千古之谜您有什么看法?由于没有考古方面的实和史籍文献上的确切记载,古崖居始终被誉为“千古之谜”。
地址: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
周边景区:松山、龙庆峡、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玉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