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邢台县志记载,长信排鼓起源于明代。明初靖难之役,北方因战乱导致十室九空,地广人稀。朱棣登基后,为尽快恢复河北的生产、生活,因此下令将山西百姓移民至河北。在此背景下,山西洪洞县林姓一支迁徙到长信村定居下来,由于经济落后,科学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林氏一家为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就在村西口盖庙塑神,用熏过的槐木板,合成圆筒形,两头钉上牛皮,做成鼓,用来做成敬神的道具。时间久了,排鼓有了一定的节奏套路,应用的范围也扩大了,不仅敬神,也庆丰收,庆开镰、庆春节、庆婚嫁等。特别是春节,参与的人数增加,花样变多,成为春节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由于长信排鼓是长信村林姓人氏组织发展的,且居住在村西,所以又叫“西林社排鼓”。
1997年,退伍回家自幼爱好排鼓的林春增,从第三代传人王明礼老人手中接过了本村传承下来的排鼓,并对排鼓队人员进行了筛选整顿,添置了部分服装、道具等。参加的人数也陆续增加,阵容逐渐庞大起来,并多次外出参加表演。2001年林春增便把排鼓队领班交给了王国强。2002年在王国强与林春增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龙腾排鼓队”。
长信排鼓属集体表演项目,少则有十几人组成,多则可由上百人组成。表演器具以鼓、锣、钹为主。根据表演规模,所用表演器具数量不等。表演者身着古战服,按阵型排开,大鼓指挥,小锣引导。表演时,鼓乐齐鸣,节奏变化多样。表演者随着鼓点变化,不断变换队形,由二人对敲到四人对敲,再到《四门到底》、《十字披红》、《双插花》等。队形变幻无穷,群情激昂,让人眼花缭乱。
长信排鼓形式灵活,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富有丰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文化形式,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7年6月“长信排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