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走上韩国平昌冬奥会的河北省非遗

  • 2024-02-29 19:47:00
  •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窗棂上诞生的艺术

蔚县,坐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南部,是一个古老的“蔚州”,被誉为“京西最大的一州”。它拥有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并以点色为主的剪纸风格,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剪纸艺术家族,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明朝成化时期,由于中国北方的窗子都是用纸糊的,不能很好地透光,所以剪纸师就用云母做了一种叫“天皮亮”的东西,把它粘在了窗上,逐渐地形成了蔚县的剪纸。

到了清朝,由于原料的提高,制作技术的提高,蔚县剪纸有了更加精细的镂空,但是,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刀工还很粗陋,只有少数几种颜色的点染。到了近代,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蔚县剪纸先后吸收了天津杨柳青和武强等年画的艺术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构图丰满,造型活泼,色彩鲜艳的独特风格。

蔚县剪纸种类繁多,与其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它多用于四时节事、喜事、丧事等装饰,民间习惯称之为“窗花”。其中,以农家艺人为主,品种繁多,有含有祈求纳祥之意的花鸟鱼虫,也有表现北方民间风土人情的戏剧和故事,都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到了今天,蔚县剪纸的色彩,线条,形状,结构都保持了一套传统的涵义:整齐表示秩序,对称表示和谐,红色表示喜庆,蓝色表示尊敬。

刻染传神

与普通的民间剪纸不同,它的制作非常复杂,一幅精美的画,要经过六道工序:画,钉,浸,刻,染,裹。而“绘”、“刻”、“染”,则是蔚县剪纸工艺的精髓所在。“绘”的第一步,也就是所谓的“出样”,首先要用铅笔将图案勾勒出来,然后用墨水将其拼凑起来,刻制剪纸时,除了要注意线与面之间的联系外,还得有“后续步骤”的想法,将每一条线都说得一清二楚,将每一条线都说得一清二楚,将每一条线都说得一清二楚。

剪纸技术以“刀”字为主,有“纸上开花”之美称。“刻”字,也称“开样子”,是工匠们用自己制作的小型刻刀,按照水墨线条图样,在纸上雕刻、雕琢而成。传统剪纸中的手工撕、剪裁等工艺,在造型上比较粗犷,而利用刀刻技术,可以使剪纸的图案更加繁复,更加精致。

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是将所要刻制的线条挖空,只留下线条以外的部分,此时剩余部分用来着色可以绚丽多变;阳刻为凸起形状,保留线条本身,刻掉剩余的所有部分,阳刻的线条感更强,细节处见刀工。蔚县剪纸既有北方民间剪纸浑厚质朴、粗犷豪放的特点,又兼有南方剪纸玲珑别透、纤细秀丽的风格,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

“三分雕刻,七分染色”。在剪纸创作中,着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剪纸变得生动活泼。在染色之前,需要在纸面上试色,从浅到深,从暖色到冷色,宽处重染,细处轻染,色与色之间要搭配得恰到好处,同一种颜色要先一次染完,等晾干后再染第二种颜色。蔚县剪纸讲究用色大胆,多以洋红、大绿和黄为主调,既有强烈的反差,又有和谐。

与其他剪纸艺术相比,蔚县的点染技艺更加细腻,每条细染色线两旁都要专门刻出两道白线以防止串色。染完后的剪纸被夹在半透明宣纸中装裱,一张张顶级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突破传统的技艺传承

蔚县剪纸的国家级传承人周淑英虽出身剪纸世家,但她的传承之路却颇为坎坷。周淑英的父亲周永明是蔚县剪纸艺术宗师王老赏的嫡传弟子,受家庭环境熏陶,周淑英从小就热爱剪纸。但按照传统,这项手艺传男不传女,她的父亲并不肯教她核心技法。一心向学的她并不服气,默默躲在父亲背后偷学技艺。父亲数次将她创作的剪纸作品撕碎,但周淑英始终不肯放弃。在勤学苦练的同时,周淑英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在传统的蔚县剪纸里,色彩是有规定的,花朵只能用粉红色。“干嘛非要弄成粉色,就不能弄成紫色吗?”有了这样的想法,周淑英冒着被父亲和哥哥训斥的危险,在一次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偷偷地把一朵紫罗兰染成了紫色,那时候她还没学会染色,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周淑英在剪纸上的天分与坚持不懈的毅力,终于感动了他的爸爸,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流,爸爸终于将这一技艺传授给了她。

因此,周淑英在父亲的指导下,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练成了一整套剪纸艺术刻、画、染的功夫,并继承了她父亲周永明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她又不断地吸收和吸收其它剪纸艺术中的精华,创造了“杂染”、“铺盖法”、“雾染法”、“叠染法”、“泼墨法”和“混混法”等六种不同的点染方法。在周淑英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蔚县剪纸越来越具有魅力,并获得了参加国际盛会的资格。周淑英的巨型剪纸在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被拍成“北京8分钟”,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难忘。

目前,蔚县有上万名剪纸艺术家及从业人员,而周淑英却是他们中仅有的一位,曾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周淑英从一名民间艺术家,成长为国家非遗的继承者,她觉得自己的肩膀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同时,她也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周淑英将她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幼儿园,走进中小学,走进大学,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到教室,让蔚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让它代代相传。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