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东城区美术馆对面有个翠花胡同,在翠花胡同里有一家富有传奇色彩的餐馆——悦宾饭馆。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更是改革开放初期私营经济的破冰之举,承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今天小编就为您讲讲这家小店的创业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不到20岁的郭培基和刘桂仙从河北肃宁来到北京讨生活。郭培基曾经进入北京饭店当厨师,刘桂仙则当保姆做饭。曾宪植(解放后全国妇联副秘书长)吃过刘桂仙做的饭菜后赞不绝口,认为刘桂仙的手艺非常好,希望她能够在北京开个餐馆。虽然刘桂仙没有往心里去,但曾宪植可是认真的,她不止一次追问开饭馆的进展,后来直接拿出纸和笔,让刘桂仙回家找郭培基写申请。这样就正式开始了“悦宾”饭馆的诞生之路。
1980年郭培基和刘桂仙也正好失业,于是刘桂仙拿着街道盖章的申请书找到了东城区工商局。全国都没有个人开饭馆的先例,刘桂仙的申请自然也没有获得批复。但刘桂仙天天去工商局询问,最终东城区工商领导班子合计,决定给刘桂仙特批。当时北京没有给个体经营者的营业执照,于是工商局的同志“手绘”了一张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至今挂在悦宾饭馆的墙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图片
在东城区工商局担保下郭培基夫妇从银行借到了500块钱,他们购置了简单的家具和炊具,冰箱,把自住的三间平房中的一间改成饭店,悦宾饭馆就这样诞生了。1980年9月30日悦宾饭店营业第一天,收入便超过50元,当月郭培基的工资是 54元。
悦宾饭馆的开张引起了轰动。美国合众社对悦宾做了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胡同里的饭馆,外电的报道中,从饭馆的开张被诠释为“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在短短几个月里,77个国家的记者前来采访,各国大使纷纷前来品尝(接待了七十多位),没有几个月,刘桂仙一家就成了万元户。
如今,悦宾饭馆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和味道。这里的菜品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北京家常菜,也有创新的融合菜肴。以下是五道悦宾饭馆的特色菜:
二推荐菜品
蒜泥肘子:选用新鲜的猪肘子,经过精心腌制和烹饪,肉质鲜嫩,蒜泥的香气和醋的酸味相互融合,既去除了肥腻感,又增加了食欲。
五丝桶:将猪肉丝、鸡肉丝、葱丝、姜丝和芹菜丝用炸豆腐皮包裹,再用烤鸭饼蘸甜面酱卷起来吃,口感丰富,别具一格。
锅塌豆腐盒:将嫩豆腐切成薄片,夹入肉馅,再裹上面糊炸至金黄酥脆,最后浇上鲍汁和葱姜丝翻炒而成。这道菜色泽金黄,味道鲜美,口感层次丰富。
面筋扒白菜:选用新鲜的面筋和白菜心,先炖煮入味后再用大火收汁,使汤汁浓稠而又不失清爽。这道菜色泽红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其它推荐干烧黄鱼、芫爆百叶、锅塌豆腐盒、清炒虾仁、砂锅粉丝、五丝桶、糖醋排骨、红烧鳝鱼段、软炸麻辣火锅牛肉、冬瓜粉丝鱼丸汤
在悦宾饭馆品尝这些特色菜,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这里不仅是一家餐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个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