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砚,是中国易砚文化产业中的杰出代表与当家品牌。易砚,中国著名古砚之一,古称奚砚、燕畿乌金砚,产于河北省易县 (古称易州) 。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出土文物远至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
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品牌,中华诚信老字号等上百种奖项,并获多项国家专利,受到海内外各界名流的珍爱与收藏。易水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邹洪利大师的巨砚代表作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北京园博园、军事博物馆、清华、北大和人民大学等场馆高校收藏,精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总统和友人。易水砚已成为用之如意,赏之高雅,陈之吉祥,藏之升值,镇宅镇殿的高档艺术珍品。
易水砚的石料为上亿年形成的天然水成岩,产自河北易县(古称易州),易县地处太行山脉,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丰富且优质的砚石原料,其中有玉黛石、紫翠石、佛石、乌金石、东邵灰石、玉岩石、百堡石等,各具特色,据《易州志》记载:“砚台,产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因石料的天然优势,使易水砚具备了下发俱佳、贮墨良久、 润笔励毫等优良特性。
易水砚的制作工序繁复,难度极大,采集时因石料珍贵且易碎,古今均禁止爆破,需人工开采,费时艰辛,来之不易。易水砚的设计充分利用石料天然的石韵石色,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完全将易水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易水砚的雕刻需要使用钻、刀、铲、锯等工具,依料定型,因石构图,根据砚璞材质,去粗存精,因材施技,采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雕等技法制作完成,其风格特点有北国的刚劲浑朴,又融合江南的纤秀细腻,每一方砚往往是雕塑、书画、金石等艺术的集成,既是理想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观赏收藏的艺术珍品。
易水砚的作品是自然之美与人文艺术的融合。从砚山原石,到文房几案,复杂的制作过程展现出这些文房艺术珍品所需的卓越工艺与极致匠心,在规模量产化的当今世界,易水砚非遗技艺彰显着耐心、精进和臻于完美的匠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