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京津冀 | 赏戏曲名家风采,领略非遗魅力

  • 2024-03-10 08:3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京津冀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演艺资源丰富,共同奏响文化协同发展乐章。其中,不少剧种、曲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闲暇时间,带着父母去欣赏名家风采,领略非遗魅力吧。

北京

京剧 | 昆曲 | 北京评书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

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京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现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内部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之分。其划分依据除人物的自然属性外,更主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2006年,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综合。随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昆曲脚色行当分工越来越细,主要脚色包括老生、小生、旦、贴、老旦、外、末、净、付、丑等。昆曲音乐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流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昆曲音乐获得了“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由于昆曲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程式规范,表现出“豪”“紧”“动”“热”等艺术特色。它以“书梁子”“回目”“关子”“拨口”等组织结构,以“赋”“赞”等描人状物,恰切精当,层次井然。其演述充满口语色彩,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说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2008年,北京评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

相声 | 天津时调

相声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在对口相声的演出文本中,演员分为甲、乙两人,甲负责逗哏,乙负责捧哏。结合表演状况而论,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化装相声、相声小品等喜剧色彩浓郁的新兴表现形式。

天津相声自成一派,以说为主,以讽刺见长,火爆热烈,富于幽默感,像张寿臣的《哏政部》,小蘑菇的《牙粉袋》,马三立的《开粥厂》《卖挂票》《买猴》等作品讽刺意味强烈,是天津相声的代表。天津的文哏相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先后涌现出许多不同的表演流派,单以传统相声《文章会》为例,就有张寿臣、马三立、苏文茂等几种演出脚本,在舞台上表演时风格各有千秋。2008年,相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

天津时调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调”“秦楼悲秋”“怯五更”“后娘打孩子”“叉杆解狱”“对花”“十杯酒”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天津时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

河北梆子 | 评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

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其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包括鼓、板、大小锣等。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奔放开张,演员运用程式动作较夸张,还常常加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2006年,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

评剧是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唐山地区,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

评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剧目约有二百三十多部,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时事要闻、古今小说等。代表作有《花为媒》《打金枝》《玉堂春》《窦娥冤》《杨三姐告状》等。2011年,石家庄市评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