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芬然,国家级非遗项目“定州秧歌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芬然精通定州秧歌旦角表演艺术,完整掌握了定州秧歌旦角的表演技能和艺术特色。
张芬然1957年考入定县联合戏校学习秧歌表演,师从著名秧歌艺人、定州秧歌第三代传人秦志荣、小贵子(赵凤岐)学习秧歌唱腔;师从戏校特聘教师中国京剧院李洪文、李红霞老师学习武功、身段和戏剧表演程式组合。1959年戏校毕业后,到原定县秧歌团工作,工小旦,拜师著名秧歌演员宋文川(第四代传人)。
定州秧歌戏源于北宋,兴于清代,后在表演和伴奏方面不断优化、创新,成为冀中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传说北宋元祐年间,大文豪苏轼知定州,爱民如子,在定州城北黑龙泉苏泉、东坂、西坂等一带村庄视察时,听百姓插秧而歌,曲调豪放、粗俗,遂填词正曲,命名为“秧歌”。
定州秧歌戏属板腔体,板式丰富,唱词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听来亲切感人。唱词结构自由,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字,有的多达二、三十字,而且多用衬字,但都押韵脚;有时为了强调某一情节或某种情绪会用叠句的唱法反复,故又有“九番秧歌”之说。传统代表曲目有《双锁柜》、《老少换妻》、《李香莲卖画》、《借髢髢》、《借女吊孝》、《王妈妈说媒》、《杨二舍化缘》、《安安送米》等。
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张芬然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在深入角色感情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定州秧歌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