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妙手技艺绝伦 “布雕”世间万物

  • 2024-04-10 18:36:00
  • 乐龄天津

走进女红布雕非遗传承基地展厅,仿佛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桃源仙境之中。目之所及,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瓜果飘香诱人,各类大小昆虫栩栩如生,振翅欲飞……天津海关退休干部常诚用他神奇的双手,创造出世间生灵百态,各色各样的布头在他手上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作为女红布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常诚对传统女红技艺技巧不断进行创新,并进行三维空间艺术造型,形成多项国家技术专利。其作品多讴歌万物之多彩,生命之灵动,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作为达沃斯世界论坛等重要场合的礼品馈赠外宾。202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常诚“非物质文化遗产女红布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1953年,常诚出生在手工匠人之家。他从小就和缝纫机、针线布料打交道。记得孩提时,每每跟着父母去买布,年幼的常诚总是使劲儿踮脚扒着柜台,努力向上张望。在那个服装流行色还是以灰、黑、蓝为主的年代,布店便成为一个少有的色彩缤纷的空间。当一块块布料展开时,它们就像一片片自在飘浮的彩云;而当它们自然重叠在一起时,又构成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正是这各色布料与随机组成的图画,驱动了常诚幼时的好奇心,也启发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斥着沙土泥巴味道时,在常诚的世界里,随风而来的还有从织机上飘来的布香。用他的话讲,那是一种崭新而给人以憧憬的味道,这些瑰丽的图像和熟悉的味道成为了常诚终身难忘的儿时记忆。

16岁,常诚参加工作。工作之余,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服装裁剪》等相关书籍,并且拿报纸画纸样,自学裁剪。后来在供销社买了一块布,打算自己练着缝一件衣裳,当时没有缝纫机,完全靠手缝。曾经,常诚把穿旧的工作服修改染色后,立马变成一件新时装,穿在身上,立刻在同事间炸了锅,这也让常诚心里美滋滋的。经过一番实践,更坚定了常诚将“玩儿布”进行到底的信心。

1996年,常诚开始尝试布雕创作,“怎样利用布料美化生活”这个问题一直激发着他的钻研热情。由于纺织品是一种软质的二维材料,利用二维软质材料表达三维空间造型,其难度可想而知。常诚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结合纺织材料学、色彩学、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门类的知识技法,在继承传统女红技艺技巧的基础上,开创了利用纺织品材料进行三维空间艺术造型的新路径。

几经尝试,他创作了一幅立体版的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给了家人一个很大的惊喜,同时也彻底打开了常诚的创作思路,往后的日子,他全身心投入到布雕创作中。

在此后的几年里,常诚埋头创作,随着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专家的邀请下,常诚加入了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并被大家称为“布雕常”。

传统的雕塑使用的都是石、砖、铜、木、泥、牙、骨、瓷、煤晶等硬质材料,常诚用纺织品这样的软质材料创作,且能达到雕塑一样的艺术效果,尚不多见。“布雕”的制作过程极为讲究,通常要经过设计图纸、找材料、染色、反复试验、烫熨、固化、拼接等多个环节,一套流程下来,制作一件成品最快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纺织品的种类十分广泛,且色彩不一,质感各异,并因原料、工艺、设计要求、整理手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或柔软、或挺括、或垂度好、或弹性强,用它们作材料,如果把握不好它们的特性,是无法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可说来也怪,无论何种材质的布料,只要到了常诚的手里,都变得“言听计从”,成为构建他艺术大厦中的一砖一瓦。正是常诚对各种纺织品性能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使他能恰到好处地驾驭不同的纺织品特性,充分发挥一丝一缕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并以此作为主要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我制作的作品一般都是以真丝为原材料,这样最后的成品看起来更‘透’。”

在“布雕”这项绝技中,最让人称奇的还是在常诚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针线缝制的痕迹。“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我从一开始就要提前计划好如何把接缝处的针脚完美地隐藏起来,让观者找不到破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让人觉得震撼、不可思议。”

硬质材料的雕塑多使用刀凿斧锯,而常诚的作品全部采用二维软质材料,其所用工艺离不开针线、刀剪、熨斗等工具的支撑。选择适合的针线,确定面料组件之间拼合量、针脚大小与缝线松紧,巧妙地采用拼缝、疏缝、叉缝、驳针、环针、锁连等多种进线出线技巧,连接组合各种经过上浆、归拔、整烫的面料零件,再辅以订缝、挑针、卷针、包镶、填充等技巧,以确保作品表面看不到针与线的痕迹。这些听起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神奇之处就在于此。

在进行有效缝制后,常诚再以絮状纤维作为填充物,内填外膨,勒针内缩,使面料产生可控的、符合创作主体特征的凹凸状态,以满足对造型的需要,最终完成作品造型的立体空间构成。在常诚看来,形为主,色为辅,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他往往要对作品进行点画和润染,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整体造型完成后,他还会再施以色彩,加强效果,其逼真肖似之感如期而至。

2004 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在天津体育中心揭幕。常诚历经三年多完成的《百子迎春图》,在20多米的布质长卷上徐徐展开。100个布雕娃娃错落有致地站在长卷上,别具特色,风趣喜人。画卷以年画为素材,以生活为基础,通过服饰、情节、道具的变化,表达人们对平安与富足的企盼与追求,对风调雨顺、欢天喜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随着长卷舒展,场景更迭,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舞狮戏蟾,送子夺莲,吹箫引凤。布雕以服饰写情,庙堂朝服,素色布衣,冬日锦袄,夏日薄衫,动物瑞兽,植物蔬果,洋洋大观,不一而足。凭着这组作品,常诚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只有常诚知道创作这组作品有多艰难,这100个娃娃需要表情神态、姿势和服饰各异,光是布料就用了400多种,且每种布料只用一次,就连这100个娃娃脚上穿的鞋都不一样。“为了表现出这些娃娃‘不能一样、又得一样’的细微神态变化,光是娃娃的脑袋我就捏了三大筐,并专门为此组织了几次‘娃娃头定型会’。”

常诚的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十分出彩,还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历经四次创作的经典作品“菜篮子”便是如此。

2001年,常诚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首届民间艺术展,参展作品是一个菜篮和两条胖头鱼,这是第一代“菜篮子”作品。其创作灵感源于天津人在上世纪80年代总能听到的那句耳熟能详的口号——“苦干三年,吃鱼不难”。时隔20年,这句口号变为了现实,天津人民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鱼,这句口号也成为老一代天津人的共同记忆。选择“菜篮子工程”这个题材作为创作主线,更贴合现实生活。

相比于第一代,第二代“菜篮子”里的食材明显变得多样。在获得“山花奖”金奖后不久,常诚又参加了新一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一米多的大“菜篮子”里装有50种“鲜鱼水菜”。第三代“菜篮子”则是对第二代“菜篮子”的改进,作品形态看起来更加精美。

后来,常诚又参加了中国民协组织的改革开放35周年成果展览,作品以同样的出发点,用“菜篮子”的丰硕展现百姓生活的可喜变化,第四代“菜篮子”里的食材愈加丰富,而且更加富有营养。蔬菜翠嫩如鲜,鱼蟹跃然水中,为表现今日的百姓餐食,常诚特意增加了牛奶和鸡蛋,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常诚看来,在当今时代,百姓的“菜篮子”满了,“钱袋子”鼓了,取得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他于是把作品最终命名为“咱家今日的菜篮子”。

提及以后,常诚希望能将作品全部捐给可供百姓免费参观的场馆。近年来,他积极传承女红布雕技艺,长年在天津市多所老年大学、市民学校、中小学等进行现场传习,参与者达几千人。他还建立女红布雕非遗传承基地与精品专题展示馆,供大家免费参观。中小学生、国内外大学生、银行工作人员……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甚至各种国籍的人经常光临常诚所创造的布雕世界,接受着优秀艺术作品的熏陶。除此之外,常诚还积极举办女红布雕作品竞赛,收集百余件活态传承人的技艺作品,并通过巡回展览形式向全国其他城市、世界其他国家辐射。

“布”本是随人类对遮体避寒的需求而诞生的,是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作服装和家居用品的材料,与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温暖和保护,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绚丽装点了生活。缤纷多彩的布料在常诚手中,变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品,但是从来没有脱离服务大众生活的本质,它们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扮靓人们的美好生活。常诚觉得女红布雕技艺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应该真正将艺术根植于满足人民需求的土壤,回归大众生活,将这项技艺变成“活态非遗”。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