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非遗丨威县梅花拳

  • 2024-04-17 18:32:00
  •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威县地处直(河北)东(山东)交界一带,地处偏僻,民风强悍,崇文好武。威县梅花拳历史久远。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威县李家寨张姓梅花拳的一支随山西移民迁至威县,有别于今平乡的梅花拳。后平乡梅花拳的两支先后传入威县。目前威县梅花拳以威县李家寨梅拳和平乡邹、张(俗称“大架”、“小架”)三支为主。

梅花拳的拳理中融合了周易八卦的义理,尽管看上去缓慢柔和,可实际上力道相当大,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因为这种拳分五式,正好跟梅花外形呈五瓣暗合,所以起名叫“梅花拳”。梅花拳全称为“干枝五式梅花桩拳”,因在桩上演练而得名。落地演练后称干枝五式落地梅花桩,习称梅花桩、梅花拳或梅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拳种之一。

梅花拳的基本功架子有架子有桩步(静站3-5个呼吸的姿势)行步(连续运动的动作)之分。桩步——有左右两个方向的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它们分别对应着金、水、木、火、土五行。五个姿势按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进行左右两个方向的五势变化。行步——根据练功者在拳场中运动的方向,有摆法(在拳场中作横向运动时)、撤法(在全场作斜向运动时)、扎法(在拳场中作纵向运动时)。

梅花拳架子练习时,从“五势头”开始,拳场的每一方向(角)练左右两个五势变化,如盛开的双朵梅花。而上角的行步如同梅树的干枝,当八个方向(角)练完后,再返回原方向(角)练左右两个五势变化,到此就为一趟。在整趟架子中,动静相间。这是任何其他拳派所没有的“动静互根”的特殊练法。梅花拳架子是一切有形武功的基础,有练形、练气和练神的明显效果。

梅花拳的成拳与拧拳。成拳是比架子高一级的练法,从形式上看是二人抓、拿、摔、打的对练,但是它和其他拳派的对打,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对打双方不是在比输赢,而是互相“喂拳”,没有输赢。什么叫“喂拳”呢?“喂拳”就是对练双方交手时要互相照顾,互相迁就。交手的目的是为了练习感觉(即“知觉运动”和“运动知觉”),也为了在交手中体验“兵法”。虽然在成拳中见不到技击时的那种凶狠劲,也没有那些直接打击对方的手段。但是成拳却真正训练了练功者的技击实战本领。

拧拳是比成拳更接近实战的一种练法,此时出手上步都无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即“手无定形,脚无定步,随势而布,见空按豆”的打法。拧拳交手时不能拦截架挡、硬顶硬抗,而是见劲使劲借他劲、闪化即打。

梅花拳是在“隐而不发”和“凝神忘形”的心态下锻炼的。练功者的大脑是处于“潜意识活跃,显意识被抑制”的状态,在这种意识活动状态下,大脑的灵性(多为直觉思维活动的结果)和灵感思维很容易被激发。所以,梅花拳武功的锻炼,能增强大脑的灵性和培养灵感思维的能力。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间,《总署收山东巡抚张汝梅文》中就有关于威县一带梅花拳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威县梅花拳拳师赵三多联合山东冠县梨园屯(今属威县)红拳首领阎书勤打起“义和拳”的旗号,在蒋庄马场举行起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帷幕。义和拳由梅花拳改名而来。赵三多英勇就义后,其子义勇军发配,威县梅花拳拳师纷纷逃往外地,义和团的许多首领隐姓埋名,到全国各地传播火种,把梅花拳传向各地。

在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梅花拳师李廷基、李廷贵,于光绪二十四年后,把梅花拳传向今河北武强一带,成为今天梅花拳最有影响的重要支派之一。(见席云太著《中国武术史》),重要传人有北京的“沱南侠”韩其昌(北京大学体育系教授)和其子韩建中(北京武林大会策划人、总裁判长)、张文洲等人,2008年,北京武林大会梅花拳冠军得主石瑞杰系张文洲的弟子。

石瑞杰还在2012年10月,率领众弟子参加梁山梅花拳演武大会,荣获梅花拳套路一等奖和90公斤以上级散打第一名,其弟子马振豹荣获梅花拳套路第三名。同年,其弟子高东军代表中国赴韩国进行梅花拳表演,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石瑞杰和师兄张汝贞开办了梅花拳武术搏击馆,吸收弟子30余人,同时,还利用寒暑假期培训中小学生,为梅花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