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风景名胜区是河北省首批公布的九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四千一百公顷,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主要包括南响堂和北响堂两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石窟艺术、深厚的宗教文化享誉海内外。响堂山古称鼓山,石窟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峰峰矿区因矿得名,现在是邯郸市辖区。响堂山石窟最早就是北齐时开凿的,因为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所以叫它“响堂”。
北响堂景区主要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山前区、石窟区、天宫区、后山自然风光区 山前区以常乐寺遗址为主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后改名智力寺,宋代更名为常乐寺。其建筑布局由南到北依次为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三世佛殿左右为东西配殿,殿南有钟楼,北边是戏台。北齐时期,常乐寺与河南的修定寺、灵泉寺构成当时的北方三大佛教中心。在唐代的时候,常乐寺香火非常旺盛,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
石窟区则是我们要介绍的重点,也就是位于半山腰的那一部分,它就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时期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存---响堂山石窟中的北响堂石窟了。山顶的白色建筑是天宫景区,过了天宫景区便进人了后山自然风光观光区,那里有风门、七道弯、回音壁、好汉坡、鲁迅崖等奇特壮美的景观。
也许咱们之中有人已欣赏过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也曾对云冈石窟的雄伟壮观惊叹不已,或早已对敦煌莫高窟的精美泥塑和美丽飞天赞不绝口。
但是您对响堂山石窟是否了解呢?响堂山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都是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北朝晚期也就是东魏北齐时代的佛教雕刻艺术。
大家知道,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早期的佛教雕刻大多呈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从响堂山石窟开始,佛教雕刻艺术开始步人了中国化的阶段。到了唐代已经形成成熟的汉式的佛教雕刻,响堂山的重要作用便是承上启下,开启了唐代造像的先河。在响堂山我们既可以看到早期佛教的造像特征,同时又可以看到它对隋唐丰满写实的雕塑艺术的影响,足见响堂山石窟的历史地位和具有独特的魅力。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十五公里,共有窟龛30余座,造像4300余尊。北响堂石窟共有大小石窟20余座,分布在这座院落里的有9座。其它的在山腰还有一些小一点的窟龛。石窟分为四个区域:其中这座院里有三个区域,分别为南区、中区和北区。每一个区域均有一个北齐时期的大窟及隋唐之后开凿的小窟。接下来就让我们到窟内去欣赏一下。
这里是石窟区最北边的一组石窟群。中间的这个洞窟便是著名的大佛洞。原来的大门已经坍塌,现在的石砌大门是后代重新垒起的。洞窟的外型原为印度覆钵塔式,窟门上方还可以看到一些覆钵塔的痕迹,窟门前侧原来是古代建筑的廊柱形式,虽然已经塌,但现在还能看到柱础的痕迹。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评价这个洞窟,可与龙门、云冈诸大窟相媲美。现在就请大家进人这个洞窟,去领略一下古代雕刻艺术的精华吧!
大佛洞高12米,它的进深和宽大约
也在12米左右,是响堂山石窟中最为壮观和雕刻最精美的一个洞窟,也是响堂山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一个洞窟。它的开凿年代大约在东魏晚期(也就是公元6世纪),主体工程的完成在北齐初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个洞窟的结构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是在洞窟中央有一个方型的石柱,柱三面各凿一大佛龛,塔柱上部与窟壁又设20列龛。大家看,这个方柱直通窟顶,那么为什么要在石窟的中间留有方柱呢?将石窟开凿成这个样子,有很多的因素,首先,其中的力学原理不言而明。石柱起到了支撑作用。其次,在方柱上也留下了雕刻的空间。大家看,在方柱的正面雕刻出了一个大的佛龛,在它的两侧还有类似的两个大佛龛,每一个龛内的中央均雕刻着一个大的坐佛,佛的两侧站立着菩萨,佛教中把这样的佛像组合叫做“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在佛教中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说,这里的组合便是竖三世佛。一般认为,过去佛为迦叶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佛教的创始人,在民间信仰中老百姓习惯把他叫做当今如来,未来佛就是弥勒佛。佛经中记载,在佛祖释迦牟尼涅若干年后,将有另一个佛来接替他的工作,这个佛便是居住在兜率天宫的弥勒佛。按照佛教的修行法则,在没有修成佛之前的阶位叫做菩萨,所以也有把未来佛弥勒佛叫做弥勒菩萨的。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主佛便是现在世界的如来佛释迦牟尼了。释迦牟尼为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本是尼泊尔一个小国国王的王子,后来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诸多苦难,决定出家修行,最后修成正果成为佛祖。
在北魏的时候,高僧法果便提出了“帝即是当今如来”的佛教哲理。皇帝就是佛,佛就是皇帝。礼佛就是拜皇帝,拜皇帝也就是礼佛。所以北朝时期开凿的佛像很多是按照当时皇帝的形象塑造的。北魏另一个高僧昙曜在山西大同的武州山下,开凿了规模庞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最大的五个大窟的主佛,便是仿照北魏五个皇帝的形象雕造出来的。北魏在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又在洛阳西南的龙门山下,为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和宣武帝开凿了龙门石窟宾阳三洞。其后,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政权很快又落到了鲜卑化汉人、时任东魏大丞相的高欢父子三人的手里,高洋改东魏为北齐。高氏父子又把政治中心从洛阳迁移到了邺城,并在邺城西侧的鼓山之腰开凿出了三个对应着高氏父子三人的三个洞窟,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响堂山石窟。鼓山又名响堂山,邺城在我们东边现在的临漳。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这个佛的形象有可能就是北齐高祖高欢的形象,据说高欢死了之后,便葬在了这里的佛顶之上。
这个洞窟精美的雕刻,除表现在佛像、菩萨像等人物的雕刻外,就是这些这些分布在墙壁上的装饰图案,这种装饰是响堂山独有的。因此,考古界专门为他定义了一个名称叫做“宝相花”。也就是说这种图案是由宝珠、相轮、莲花组成的。大家可以看到,最上边一层为三朵火焰宝珠,中间层层相叠的是相轮,相轮是塔刹上的一种装饰。相轮下圆形的是覆钵丘,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覆钵塔的形式。专家们把这种佛龛的形式也叫做塔形龛,这种塔形龛是响堂山独有的。塔形龛内现存的佛像是民国年间补刻的,虽然年代较晚,但这些雕刻也异常的精美,可以说,它也代表了当地民国雕刻的最高水平。塔形龛最下面的这组雕刻的技法非常的奇特。大家仔细看看,她与别的雕刻有什么不同呢?对,这种雕刻非常类似现在的剪影效果,也就是说,它只雕刻出了人物的外轮廓部分。专家们把它叫做物象外减地平浮雕。在石窟中用此雕刻技法的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