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种种习俗都不能少。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您知道少数民族的朋友们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有什么习俗吗?
满族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五是为了祈福避灾。相传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人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算错账了。等油卖完,天帝的使臣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过瘟灾。”老人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得救了。因此,五月五日满族人讲究在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纳西族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腕。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可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等手工艺品。
傣族粽包节
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藏族采花节
采花节也叫女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当地一片荒芜,一位莲芝姑娘教会了人们种地,教会了人们采花治病。后来,莲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人们为了纪念她,就逐渐形成过采花节的习俗。
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采花和祝福。节日的早晨,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传说这一天用太阳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祥,饮用可祛除疾病。接着,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出发时,全村男女老幼欢歌送行,到达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村寨时,姑娘头上插鲜花、戴花环,背满筐鲜花草药。到村口时,全村齐聚村头,祝贺采花青年归来,采花姑娘向各户赠送礼物。
彝族都阳节
都阳节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患病的人们洗浴擦身,不久,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得知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辟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
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坨坨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彝族杨梅会
杨梅会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区一带和峨山彝族自治县高鲁山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很久以前,有个道人路过高鲁山一带,在山路旁种下一片瓜,并在瓜地边撒下一把细米。后来,瓜藤变成了山脉,瓜果变成了村寨,细米则变成了杨梅。这里的人们便守着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每到农历五月初五杨梅熟透的时节,人们便聚集到山上,一边采摘杨梅,一边尽情欢乐,以表对那位道人的纪念。这一天,人们除采摘杨梅,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聚集到一起,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
普米族转山会
转山会是普米族的传统节日,亦称“绕岩洞”,流行于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人居住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当地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赐以人间幸福平安。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百年之好;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