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水砚”是易砚的杰出代表和当家品牌,为中国制砚之鼻祖。
“端歙无大料,巨砚出易水”正是易水砚巨砚时代的写照。邹洪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他开创中国易砚工艺化制作和巨砚制作之先河,其中,多方巨砚精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清华大学等场馆高校收藏,以砚为基石,致敬新中国,实乃传统文创之举。
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形容的是取材于太行山区西峪山的石料。这种石料是色彩柔和的天蓝色水成岩,有的还天然地点缀着碧绿色或淡黄色的斑纹,是制砚的上佳石料!
在邹洪利的眼中,用来做易水砚的石头是有生命的,他把这些石头当“兄弟”,是这些“兄弟”激励邹洪利不断进取,给了他奋斗目标。他坦言:“我这辈子就是一块石头了,只有和这些石头在一起,我才有精、气、神,才有灵感,才有火花!”这些“兄弟”也是他通向成功的桥梁。
“两千多年的历史,易水砚不能是这样的,我要做它的继承人,把易水砚要带到全国,带到世界!”,邹洪利说。
凭借对艺术痴迷,他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想都没有想到的决定:不留后路,追求艺术!
没有后路,就只能向前奔跑。简单的复制雕刻,不会横空出世!邹洪利日复一日苦思冥想,绘图、雕刻、毁掉、重来。他考察名砚、拜访名师、废寝忘食、苦心钻研,虚心向名家请教学习,为的就是要创新易砚传统制作方法和风格!
邹洪利用北国的刚劲浑朴,融合江南的纤秀细腻,综合动用平雕、阴雕、透雕等多种工艺技法,生产出上百种造型的易水砚,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使易水砚成为砚中瑰宝,民族艺术之林中的靓丽明珠。
“我一直在想,我上辈子一定是块石头,这辈子还是一块石头,下辈子我希望还是一块石头,让石头也能开出惊世的花儿来!”邹洪利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