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国粹,实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在北京的文化长河之中绽放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而北京的多座大戏院,则是这光芒的绽放之地,见证着无数戏曲名角的登场与落幕,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痴迷与热爱。让我们步入这些大戏院,感受艺术殿堂的无尽魅力。
吉祥大戏院
吉祥大戏院,始建于1906年,是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号戏院,谭鑫培、梅兰芳等众多大师在此登台献艺。2021年7月9日重张开业,新的吉祥大戏院坐落于王府井银泰in88大厦七层,是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空中剧院”。
吉祥戏院总建筑面积约 4000 平方米,设置有 330 余个坐席。剧场内部充满古典韵味,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其顶部装饰乃是手工绘制的“万字不到头”图案的彩绘藻井,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重现了老戏楼的昔日盛景。
坐席分茶座和楼座,舞台运用国际先进的声光设备,为观众带来如处厅堂般的视听体验。
重张后的吉祥戏院秉持“小而精、雅而美”的理念,将京昆戏曲演出为核心,同时辅以各类彰显传统文化的精品演出,已然成为汇聚京昆名家的高端演出场地、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着力打造出了国粹艺术与当代时尚相结合的王府井文旅新地标。被评为2021年北京网红打卡地。
7 月 9 日,吉祥大戏院迎来重张三周年庆典。在此之际,开启了“一代宗师——梅兰芳专题艺术展”,并且正式开张“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
主题店内陈列着众多蕴含戏曲元素的文创小物件,其中包括气韵传神的戏曲主题珠宝首饰、以京剧名家珍贵老剧照为主题的文创扑克、精美华丽且做工讲究的吉祥戏服,还有源自传统京剧剧目和舞台陈设的各类艺术家 IP 联名产品等。不仅有吉祥大戏院的文创品,还引入了北京京剧院、梅兰芳纪念馆、北方昆曲剧院、潭柘寺等文化机构的文创产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88号银泰in88大厦北区写字楼7层
梅兰芳大剧院
梅兰芳大剧院坐落于北京二环路官园桥东南角,建于 2007 年 11 月,隶属于国家京剧院,占地面积达 13000 平米,共分为四层。它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现代化中型剧场,现有大小两个剧场。大剧场拥有 988 个坐席,小剧场位于四层,坐席数为 154 个。
在大厅正中央,矗立着一座梅兰芳先生的铜像,重 1.2 吨,于 2008 年建造完成。梅兰芳大剧院正是以梅兰芳大师的名字命名,而梅兰芳先生曾是我国国家京剧院的第一任院长。
梅兰芳大剧院的主体颜色是红色,其玻璃幕墙采用的是五股式斜拉钢索技术,这在国内属于一项颇具特色的专利技术。每临夜晚,透过玻璃幕墙,灯光闪耀的大剧院宛如一块硕大的红色水晶,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梅兰芳大剧院的内部装饰融入了传统建筑元素,红色的立柱、红色的大墙之上镶嵌着数十个金色的圆形浮雕,从远处看犹如一个大门的门钉。每一个浮雕都具备三维立体的效果,且每一个浮雕都代表了一出京剧剧目。
东侧墙壁上有一幅巨制的关公(关云长)像,高 8 米,宽 5 米,出自著名画家范曾先生之手。范曾先生一共绘制了两幅关公像,一幅是立马横刀,坐落于国家京剧院,另一幅则在梅兰芳大剧院。关羽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值得现代人大力弘扬,这与中国戏曲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一脉相通,在戏曲界,他就是忠义仁义的典型化身。
位于四层的《同光十三绝》是由京剧票友为庆贺国家京剧院建院 40 周年而赠予的一份极具意义的纪念品。这幅作品所记录的乃是京剧形成之后处于最为繁荣鼎盛时期的十三位京剧名家的人物形象。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作为戏曲主题剧场,真正成为一方传播戏曲艺术,展示“国粹”之美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了梅兰芳大剧院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桥头堡作用,已成为全国戏曲演出主阵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西二环官园桥)
长安大戏院
长安大戏院是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剧场,始建于1937年。以上演经典剧目为主,尤其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原址位于北京西单繁华商业街,新戏院于1996年9月重张开业,迁至东长安街北侧光华长安大厦内。易地新建后的长安大戏院,是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其设计装潢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
从经营之初到现在,80多年来长安一直坚守传统,以弘扬民族传统戏曲、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为使命。长安大戏院以经营戏曲演出为主业,尤其是京剧。利用自身资源参与制作、出品了一批优秀的京剧作品,如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大型新编历史京剧《袁崇焕》等。
长安以其品牌优势,成功主办了“霜叶红于二月花”—重阳节全国京剧寿星演唱会、“天涯共此时”—全球华人中秋演唱会、“五•四青年节“—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演唱会及“走进长安戏曲之门”—京剧票友联谊会等多个系列活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京剧老艺术家、各院团当家主演、优秀青年演员、全国的票界朋友的大本营。
随着经营的开拓,长安除了上演京剧,还在满足不同戏曲爱好者的需要,引进了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优秀剧目。
如今,金瓦琉璃顶的长安大戏院在繁华的长安街上依然是那样显著,门前矗立着京剧脸谱雕塑,进门处便是京剧音像书籍的展台。戏院前排雅座,红木方桌上放着茉莉花茶、宫廷点心,保留了老戏园子的传统习俗。长安大戏院衔接了戏韵历史,它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长安大戏院构架了文化桥梁,它将东方与世界携手一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7号
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西长安街沿线,比邻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内设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四个剧场和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 21.75 万平方米,整体风格简约大气。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不但恰如其分地衬托出“水上明珠”的光彩夺目,而且充分彰显着“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的理念与特质。
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按照“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四高”要求,秉承着“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打造“表演艺术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艺术普及教育平台、综合艺术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六大平台,在推动艺术创新、繁荣演艺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展现担当作为,推动国家文化艺术高质量繁荣发展。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表演艺术中心,高雅艺术的殿堂,中外精品剧目在这里百花齐放,艺术名家纷至沓来。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剧院视艺术质量为生命,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艺术改变生活。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文化机构,是展示大国首都形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文明交流互鉴,艺术浸润心田,中国经典由此唱响世界。在科技的助力下,高雅艺术走入百姓生活。
国家大剧院讲述中国故事,聚焦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传播中国声音,深耕世界经典的中国诠释。在国际视野和全球语境下传播新时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民族文化宫
民族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10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辉煌胜利的标志。
民族文化宫主楼建筑面积37000多平方米,13层,高68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墙面嵌白色釉砖,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作为新中国“第一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民族文化宫最初由博物馆、图书馆、文娱馆三大部分组成。是新中国诞生后我国唯一的以举办各类民族活动为主的场所和机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重大活动,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共商国是、交友联谊的重要场所,是少数民族举行重大节日庆典的主要场所。
民族文化宫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以及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承办国(境)外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民族文化宫素有“民族文化宫殿”、“民族典籍之宫”、“民族之家”之美誉,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少数民族美术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机构之一,现收藏有民族文物5万余件,24种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及汉文图书文献60余万册,著名画家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4200多幅,其中有不少堪称孤品、绝品,国内外罕见的各种民族文字写本、刻本,以及年代久远的稀世真品贝叶写本、菩提叶写本等。
60多年来,民族文化官成功举办了各类展览和民族工作成就展1700多个,全国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在这里均有展示;上演了民族歌舞及中外著名音乐、戏曲等节目20000多场次;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来宾和读者60多万人次。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民族文化宫参加有关活动或为展览剪彩。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