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意味着夏去秋来,秋天即将开始。立秋时节气温逐渐下降,秋风渐起,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
立秋三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多地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也感受到秋意,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气象
一到立秋,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天气变得凉爽。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中写道“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就是说秋风吹来时,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摇扇子一样,形象地表达了立秋天气转凉的特点。
不过,立秋是紧随着三伏天的节气,并不等于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立秋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天气不会马上凉下来,还是会伴随着夏季的余热。从气候规律来看,立秋时,暑热未消,秋阳肆虐,有时还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秋老虎”。
不过,立秋以后,一场秋雨、一阵秋风就会造成一次降温,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人们真正能够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农事
立秋日对农民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说的是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会风调雨顺,没有旱涝之忧,可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立秋日在农历六月还是农历七月,直接关系到五谷的丰歉。
立秋前后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此时受旱会给收成带来损失,因而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此时也是棉花的重要生长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整枝、去老叶等措施要及时,以促进其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土地的保水、蓄水能力。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需要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养生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早晚渐凉,体弱人群需避免寒气,切莫过于贪“凉”,肩颈、膝肘关节处也需“捂”起来。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天气凉爽后可以适当增加活动。
“立秋到,防温燥”,古时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抗秋燥养生良方。日常饮食,可以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梨、荸荠等,既清热又润燥。但中医认为,绿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脾胃虚寒的人须少吃或不吃。民间也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因为瓜类大多属于阴寒性质,老人、儿童和肠胃不好的人,多吃容易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