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唢呐声声,插科打诨演动作,喜怒哀乐做表情。处处是戏,处处是乐……
秧歌主要流传在中国北方地区,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秧歌在民间的叫法很多:“玩艺儿”“闹十五”等等。一般对秧歌做如下分类: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在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昌黎地秧歌的角色,按行当分为妞、丑、擓(kuǎi)、公子几种,表演时各具特色。其中的丑,是最受人欢迎的行当,每次出场都会给观众带来欢笑。
秦梦雨出身秧歌世家,刚懂事他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爱上了秧歌,9岁时就在大哥秦梦楼、秦来的带领下开始扭秧歌,12岁正式拜秦来为师,专攻“丑”行,从那时起,秦梦雨便踏上地秧歌的漫漫人生之路。上世纪50年代,正值上一代秧歌老 艺人在艺术上的巅峰时期,秦梦雨利用一切机会虚心请教、吸取“营养”,拓宽表演路子,经过几年的练习和实践,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小丑星。
秦梦雨善于综合各种表演流派,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超人的表演技能。其表演无论是从头到肩,从肩到腰,从腰到腿,都如行云流水般纯熟,可谓炉火纯青,亮相更是幽默、诙谐、自然。在表演中毬帽、手帕、扇子三种道具运用的得体自如,形体动作干净利落、千姿百态、钢柔相继、收放得体,功底深不可测。表演有极强的感染力、穿透力和折服力,让人百看不厌。
作为昌黎地秧歌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桃李满天下,不断给昌黎地秧歌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使得昌黎地秧歌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他视昌黎地秧歌为生命,几十年的表演生涯,在当地百姓心中赢得了丑行第一的美誉。
在秦梦雨眼里,丑角最大,是最好的行当。扮的是丑,演的是美。他一辈子都在扮丑,一辈子都在把欢乐带给人们。丑角就是他的心,丑角就是他的天。正因为有一批老艺术家在坚守,非遗才能传播的更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