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锡福毡礼帽制作技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帽子在保护头部的同时,更多的还在于通过与服装的搭配,体现着装者的审美素质与文化追求。
天津在中国近代,曾是文化碰撞的前沿,也是服装极为多彩的时期。而声誉鹊起的“盛锡福”帽店,不仅在这期间创业、发展,而且盛极一时。当时市井流传着“头戴盛锡福,身穿瑞蚨祥,脚踏内联陞”的着装俗语,足见盛锡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盛锡福”创办于1911年,创始人刘锡三初在估衣街归贾胡同制售宽边圆顶草帽,后迁到今天的和平路五层大楼,以前店后厂方式,并添设制作皮帽、便帽、缎帽等,扩大经营。
1931年又增毡帽一项,因员工优秀,工艺上乘,机器精良,所生产的毡帽产品材料上乘、美观大方,针对各界需求,均能以质取胜。众多顾客以“盛锡福毡帽,永不走样”,称赞其做工与质量,这也反映出盛锡福的帽子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商品地位。
盛锡福的毡帽制作,从精选66支以上羊毛开始,经碳化、除杂和毛、梳纺、织坯、压坯、卷洗、整缩、染色、抻顶、放边、浸胶、定型、磨光、模压等72道工序完成。
其中织坯、染色、制浸胶是最主要的三道工序,技术含量很高,决定着整个帽品的品质,尤其要凭人的技艺水平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使毡帽的优质生产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例如,决定帽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制作浸胶。而浸胶,需将天然虫胶片经过溶解制成液体;当用于毡帽的定型时,它讲究的是根据火候来决定纯碱、硼砂、硫酸、漂液的投入时间和数量,并时时刻刻根据每批帽坯的制作情况,决定浸胶度数的微小区别,这样才能使浸胶后的毡帽完美定型。若这道工序的技师眼力稍有缺欠,就不能使毡帽“永不变形”,难以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
1929年,盛锡福毡礼帽在非律宾举办的马尼拉嘉年华会上获头奖;193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大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也多次给盛锡福的帽品以奖励。当时的名人政要纷纷以“冠冕吾华”“ 名驰中外”“强国之基”“国货之光”“冠盖中西”等题词,表达对盛锡福的称赞。
1991年盛锡福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亚洲及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国家商务部批准盛锡福为“中华老字号”。
盛锡福毡礼帽手工技艺是天津和中国近代民族工艺流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手工生产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