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骆派)
项目批次:第一批 项目类别:曲艺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唱:骆玉笙 伴奏:张子修、王立扬、韩晴、韩宝利、陈茜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形成于清末民初。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据老艺人说,京韵大鼓源于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
鼓书艺人胡金堂(胡十)、 宋玉昆(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将河间方言的发音改为用北京方言发音,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形成了京韵大鼓。
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1914年—2002年) ,艺名小彩舞,1936年开始在天津演出。是当时京韵大鼓艺术流派创始中唯一的女性演员。由于她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咸宜,“嘎调”尤为激越感人,很快便唱响津门,被誉为“金嗓歌王”。
她以刘(宝全)派唱腔为基础,熔“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京韵于一炉, 并从京剧、评弹等姊妹艺术中广泛汲取营养,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立了华丽而委婉、优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京韵大鼓。解放后,她着力进行改革创新,使京韵大鼓这一极为完整又相当凝固的鼓曲形式, 在表现新生活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京韵大鼓重歌唱, 唱腔属板腔体, 专唱短篇曲目。骆派京韵早期代表曲目以《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伯牙摔琴》《击鼓骂曹》等最著名。新编曲目以《光荣的航行》《卧薪尝胆》《珠峰红旗》《和氏璧》等最具影响。他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广为传唱,家喻户晓。
京韵大鼓在建国后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培养了几代演员,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民间民族艺术。
天津时调
项目批次:第一批 项目类别:曲艺
2006年,天津时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曲艺里较有代表性的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经过有机融合,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包括的曲调繁多,各种曲调有着各自的特色风格。如“靠山调”高亢明朗,豪放悲凉;“二六板老鸳鸯调”流畅活泼,节奏感强有跳跃性;“慢板老鸳鸯调”舒缓,悲怨苍凉;“ 新鸳鸯调”节奏较“老鸳鸯”快,哀怨;“拉哈调”曲调明快活泼;“悲秋调” 悲怨凄凉,抒情性强;“后娘打孩子”悲怆凄惨,歌来如泣如诉,也曾有“悲调”之称;“解狱” 哀怨凄切,天津语音浓厚,词句多用天津方言......
各种曲调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但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如音乐结构多为单曲体,吐字唱腔多倚天津语音,在演唱上讲究“悲、脆、媚”“稳、 准、狠”的要诀。
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三岔河口一带的鸟市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对“靠山调”等进行成功改革,使之成为主要的演唱曲调,并创作出许多精品节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一些传统曲调、曲目被挖掘恢复。
天津时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唯一以天津地名命名的曲艺曲种,传统曲调、曲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是研究天津民俗以及曲艺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