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攻略

  • 2024-09-21 17:19:00
  • 爱旅行时光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2024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素有“民族文化宫殿”、“民族典籍之宫”、“民族之家”之美誉。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展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逛馆信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9号

开馆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交通指引:地铁1号线/4号线,西单站F口出,向西500米

门票:免费,但需要提前预约哦。预约方式可以通过民族文化宫的官方网站或者公众号进行操作,非常方便。(可预约7天内的)

参观讲解:讲解每日 9:30、10:30、14:30、15:30

逛馆线路

参观时长:1-2小时

参观线路:民族文化宫目前开放的只有一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共3个单元 "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

第一单元“大一统”展厅

映入眼帘的顶上古代天文图蕴含《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思想,表达了中华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地面上“流淌”着的文明之河,寓意《易经》之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象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第二单元“大交融”展厅

头顶纱幔上呈现的是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描绘出千年丝路的繁华景象。脚下的屏幕是“四大民族走廊”有西北的河西走廊,西南的藏彝走廊、唐蕃和茶马古道以及南方的南岭走廊和东北的辽西走廊。

第三单元“大团结”展厅

中心区域以红旗为主造型,正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2012年进入新时代,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民族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10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辉煌胜利的标志。

民族文化宫主楼建筑面积37000多平方米,13层,高68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墙面嵌白色釉砖,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作为新中国“第一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民族文化宫现设有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民族画院、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业务和职能部门15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展现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中国理念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巨大成就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端平台;是留存各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殿堂。

民族文化宫素有“民族文化宫殿”、“民族典籍之宫”、“民族之家”之美誉,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少数民族美术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机构之一,现收藏有民族文物5万余件,24种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及汉文图书文献60余万册,著名画家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4200多幅,其中有不少堪称孤品、绝品,国内外罕见的各种民族文字写本、刻本,以及年代久远的稀世真品贝叶写本、菩提叶写本等。

60多年来,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了各类展览和民族工作成就展1700多个,全国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在这里均有展示;上演了民族歌舞及中外著名音乐、戏曲等节目20000多场次;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尤其是,2023年8月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民族文化宫正式对外展出,通过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反响震撼热烈,宣教效果显著。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