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山海关,又称渝关、临闾关,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山海关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牌匾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山海关城,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有长寿山景区、鳄鱼湖、角山长城、老龙头、孟姜女庙、孟姜女苑等景区。
山海关的城池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东罗城、瓮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
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因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游牧文化的枢纽位置,山海关在明清时期的商贸地位尤为显著,中原和少数民族商旅往来频繁,山海关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贾重镇。
山海关及其相关建筑在明朝时,在遏制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恢复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是东北及华北的交通要冲。清朝成为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文人雅士登楼揽胜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