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版图上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清朝皇室的饮食精髓,跨越世纪的风霜,依旧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这便是被誉为“皇家味道,市井情怀”的仿膳饭庄。自1925年创立以来,仿膳饭庄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精湛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连接古代宫廷与现代社会的一座桥梁,讲述着一段段关于美食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赵仁斋曾是清宫厨官,他凭借对皇家膳食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厨艺,与同样来自御膳房的王玉山、牛文质、赵承寿等同仁于1925年共同创办了“仿膳茶庄”,也就是仿膳饭庄的前身。仿膳茶庄供应清茶、宫廷糕点和各种风味菜肴,以肉末烧饼、小窝头、豌豆黄最为有名。1956年改名为“仿膳饭庄”,专营宫廷菜肴,“满汉全席”是其骄傲之作,名扬海内外。
古老的北京城里,仿膳饭庄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厨艺著称,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原则,仿膳饭庄致力于将清朝宫廷的御膳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融入现代餐饮的创新理念,让这份古老的味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继承清宫御膳“清、鲜、酥、嫩”的特点和传统清宫菜肴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仿膳饭庄不断探索与时代相融合的新菜品,至今已创新菜品七八百种。比如其特色菜肴“四抓”,即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虾,这是源自康熙、乾隆年间的经典菜肴,经过代代厨师的精心改良,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又适应了现代人的口味需求,展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四抓”中的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抓炒里脊要求肉质鲜嫩,火候恰到好处;抓炒鱼片要求鱼片轻薄如纸,滑而不碎;抓炒腰花注重腰花的处理,既要去除异味,又要保持口感鲜嫩;抓炒大虾则对虾的选择和火候掌握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菜肴不仅考验厨师的技艺,更是彰显食材选择和处理能力的一种艺术。
除了美味的菜品之外,仿膳饭庄的环境也是其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位于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顾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物,还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独特的就餐体验,使得仿膳饭庄成为众多食客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口味偏好,仿膳饭庄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全新打造了“仿膳茶社”餐饮品牌,将宫廷糕点这一珍贵的美食遗产带入大众视野,更以平价、亲民的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仿膳茶社内的装潢古典雅致,明黄色的主色调让人仿佛置身于皇家宫殿之中。店内提供的不止是美味佳肴,还有那种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体验。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仿膳饭庄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份美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种坚持使得仿膳饭庄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
2011年5月23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仿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烹饪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承认。作为中国宫廷菜的代表饭店,仿膳饭庄还被列为北京市旅游局定点涉外餐馆、特级饭庄。这些荣誉无疑为仿膳饭庄增添了几分厚重的分量,也赋予了它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和责任。
如今,仿膳饭庄已经从一家餐馆发展成为一家集餐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对于美食爱好者来说,仿膳饭庄不仅是一个品尝美食的好去处,更是一个了解中国宫廷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从清宫深处到市井之间,仿膳饭庄用一道道美味佳肴串联起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创新、尊重与发扬的故事。仿膳饭庄不仅仅是一家餐厅,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对饮食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美食,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仿膳饭庄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美味佳肴,也唤醒了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未来,仿膳饭庄将保持初心,继续以美食为媒,传播文化,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国餐饮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文章摘自《中国食品》杂志2025年第3期60-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