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孙子兵法》让中国的兵家文化傲立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关军事的你来我往,互相博弈,也被容纳进中国人的文化之中。军事与文化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狄宇宙所编的《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集结了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军事文化与文人文化的互动。
书中利用类型丰富的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其中通过丰富的事例,揭示了文人官员在军事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军事化的独特现象。
在宋代,有一位文人官员,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在西北边防的防御策略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主张加强边防建设,修筑城堡,巩固防御体系,以抵御西夏的侵扰。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军事防御产生了影响。范仲淹的故事,正是古代中国文人官员在军事决策中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
宋朝,因为将从中御的传统国策,军事缺乏灵活性,前线将领要接受朝中文官的指挥。这让宋朝在边疆问题上吃了许多败仗。文人官员虽然可以凭借其学识和经验,为军事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但前线瞬息万变,军令要靠后方指挥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很多文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以文官的身份派往前线直接督导战事,以解决战机问题。范仲淹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西北边防的防御策略上,提出了加强边防建设、修筑城堡、巩固防御体系等建议,在一些关键地点驻防修筑据点,以守为攻,遏制西夏的屡次进犯。这些战略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后世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人官员一方面作为战事指挥,另一方面文人的敏锐性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情报,为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宋代的沈括在出使辽国时,收集了大量的辽国情报,为宋辽边境的防御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情报收集工作不仅为宋朝边境的防御提供了重要支持,还为后来的军事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些情报也为外交谈判奠定了基础,军事作为外交的底气,而文化情报则作为外交的资本。
书中通过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也让我们看到军事文化在理解和运用中,自成为一套价值观,它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战争和军事组织的态度。文人官员通过自己的著作和言论,传播了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影响了社会对军事的看法。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岳阳楼记》开篇即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但范仲淹并未止步于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而是通过“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等语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这种忧患意识,正是范仲淹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基础。
在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双重威胁,边疆战事频发。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刻认识。他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促使他在军事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强调“严戎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他通过加强边防建设、修筑城堡、巩固防御体系等措施,有效抵御了外敌的侵扰。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强调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在军事战略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的战略目标。
范仲淹在军事战略中,始终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他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加强边防建设、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措施,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他在《议守》中提出“屯田”之法,让士兵在农闲时进行训练,农忙时回家务农,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他还通过互市贸易、招抚流亡等措施,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文人官员通过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不仅在军事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通过自己的著作和言论,传播了军事文化,影响了社会对军事的看法。《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通过对文人官员在军事决策中的作用和文化军事化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笔者以范仲淹为例,讲述了文人官员在古代中国的军事决策中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在战略规划、军事制度、情报收集、外交谈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文化军事化的进程,这种融合也让军事告别了野蛮和杀戮,变成了一种智力的竞争,卓远视角的比拼,上升了一个层级。(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