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山村距离邢台市区约22公里,紧邻太行山高速,位于太子井道口附近,隶属于信都区太子井乡管辖。
1403年左右,王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之后,张姓、郭姓从南石门迁来,文姓从东柏山迁来,郝姓从西黄村镇东山迁来。各家族共处一村,繁衍生息。村落的初名为西甘垴,后因附近山上有柏树且南边有柏山村而命名为北柏山;北与背谐音,背运为不吉利的运气,遂改为比柏山。
1963年,一位村民在通往姚坪村路上的土地庙见到一块墓碑,上面刻有“比柏山”的字样。后来,东边不远处建起了东柏山村,比柏山更名为西柏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柏山村西横卧睡美人山,村北有牛皋寨,从美人山到天梯山有一条地下水层,流量大而水质好。村子有370多口人,500多亩耕地,谷子品质优良,米粥金黄,香气扑鼻。
山丘长满柏树、松树、柿子树和酸枣树,出产野生核桃、柿子、山楂、蘑菇、木耳等山货,连翘、黄芩、柴胡等中药材也是村民的收入来源。村口的老槐树就是西柏山历史的亲历者。它虬枝如龙,盘踞在青石板上,树冠将半个村落揽进流动的墨影里。村民说其树龄在2000年以上,在东汉初年槐树就已经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了。
传说当时的刘秀已经在柏乡千秋亭登基称帝,但政权根基尚浅,为得到豪强地主的支持,刘秀带领自己的人马在邢台各地游走,有一天,他们扬鞭策马,从西黄村的方山一带经过天梯山来到西柏山,看到一棵茁壮的槐树。只见槐花盛开,馥郁芬芳,一阵微风吹过,树枝轻轻摇摆;槐树的右前方,有一处泉眼,汩汩涌流,水质温润晶莹。
光武帝看到那一串串的小水泡,一左一右的摇摆着,努力地探出头来,又像害羞似地猛然消失了,像是跟自己捉迷藏。刘秀翻身下马,捧起泉水仔细品味,顿觉神清气爽。尔后,坐在槐树下的石头上休息片刻,继续转战,宣国策,揽民心,安定天下。他逐渐得到了豪强地主的支持,击败了谎称汉成帝之后的算命先生王朗,占邯郸,进中原,为中兴汉室奠定了基础。
关于老槐树,村里的老人还讲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明朝有一年轻的秀才杨九思,从陕西去京城赶考,杨九思自安河经孔庄朱庄,到达西柏山槐树下,受到一老妇的帮助,赠他米汤,使他免于饥寒之苦。
后听闻该老妇的儿媳对老人非打即骂,杨九思非常愤怒,他在西柏山化身为龙王后,怒抓儿媳,为老人报仇,槐树西北侧的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龙王栖息的住所。为了祭祀这位疾恶如仇的九龙王,当地村民在槐树北边不远处修建了龙王庙。时光流转了千余年,当年那棵槐树已经三人不能合抱,树干苍老,枝桠遒劲,荫如华盖。虬枝托住日光,树影在青石板上蜿蜒成河,流淌过几代人踩着苔痕归家的足音。老槐树是村子的守护者,她庇佑乡邻,百姓把槐树当作“月老”,它会牵起红线,缘定终生,一起摸过老槐树的青年男女能白头偕老,生死相依。代代西柏山人围绕老槐树挖坑塘,铺街巷,垒墙建屋,挥汗耕作,兼营驮运,筑起了村中的座座良好石头民居,深宅大院。
走进西柏山,脚踏石板巷,抚摸墙体上苍黄、青绿、白土、青色的石头,深切感受到太行山人创业的不易。村东南角古巷,恰遇几位长者门前休闲。户户门前垒砌下窄上宽的石头影壁,巷子东侧的树木摇曳着春风,鸟儿在枝头鸣叫,像是欢迎我们的到访。
说起西柏山,老乡们娓娓道来,西柏山不仅是六百余年的古村落,也是红色文化村,村西南的树下埋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他们有的没有留下名字,至今仍未魂归故里。还有当年“白皮红心”的保安队长,暗中为抗日将士运送军粮。
走出西柏山,望着附近飞驾盘旋的太行山高速和东吕高速公路,感觉这里交通便捷,凭借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有条件发展民俗和乡村旅游,成为340国道上的重要旅游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