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火涅槃 铁花永绽

  • 2025-04-19 13:36:00
  • 北京日报

每到节假日,在张家口市蔚县的夜空里,总能看到闪烁的光亮,这便是蔚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表演。当1600摄氏度的铁水泼向城墙,迸裂成万千金花的刹那,被点亮的不只是夜空,还有当地璀璨的文化。非遗传承人刘尚德,这位将大半生浸染于铁水与火光的匠人在铁火交织的舞台上,书写了一首关于乡土、传承与生命力的史诗。

铁匠的烟花

清明节假期,蔚县借着京蔚高速开通利好契机,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蔚县暖泉古镇的室外广场人头攒动,刘尚德带来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打树花在这里精彩呈现。结束了表演的刘尚德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道:“我年轻时常听父亲说,打树花是穷人看的烟花,但今天看它的人早就不分穷富了。”

打树花的起源的确与这片土地紧密相系。暖泉镇曾是长城防线上的兵器铸造重镇,当年铁匠们买不起烟花,便以铁水泼洒城墙绽放的“树花”作为替代。

刘尚德的童年是被风箱的喘息与铁锤的铿锵填满的,曾祖父刘如意、祖父刘继成锻造兵器的火星,父亲刘俊杰冶炼铁水的剪影,早已化作难以磨灭的记忆。

17岁那年,刘尚德接过父亲手中的柳木勺,便与这铁水结下情缘。掌炉六年,他学会用肉眼观测火候,用耳朵辨别风势,甚至能从铁水流动的细微声响中判断纯度,确保铁水泼洒时的最佳效果。这种近乎“通灵”的技艺,是铁匠世家四代人用生命焐热的经验。“铁水如生命,需用敬畏之心对待。”从铁匠到艺术家,刘尚德已经将“打铁”这一传统生计升华为震撼人心的民俗表演。

坚守与突围

打树花不失为火中取艺,其惊险远超常人想象。一勺铁水重达三斤,泼洒时稍有不慎便会反溅自身。刘尚德的手背上布满新旧疤痕,羊皮袄的焦痕是他与铁水对话的印章。

“手艺活,玩的就是胆气。”蔚县人的这种劲头,在刘尚德身上提炼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身披反毛羊皮袄,腰扎粗绳,以古代勇士之姿挥动浸湿的柳木勺,铁水撞击冰冷砖墙的刹那,万千金花如星河倾泻,形成“铁瀑飞星”的奇观。他的表演不仅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美学表达——铁水泼洒的轨迹,正是力与美的诗行。

“每次泼出铁花,我都看见祖辈的身影在火光中闪现。”在刘尚德看来,传统技艺既要守根,更要开枝散叶。刘尚德组织村民成立非遗表演队,将打树花与社火、秧歌结合,助力暖泉镇形成“白天逛古堡、晚上赏铁花”的文旅生态。今年春节期间,在刘尚德参与表演的实景剧《火树金花》中,打树花与蔚县秧歌结合,以光影技术强化视觉冲击,惊艳各地游客。

铁打的筋骨,火样的心肠

如今,64岁的刘尚德仍坚持为乡亲们表演,“只要还能举起铁勺,我就要让暖泉的夜空永远亮着。”每到节日,暖泉镇室外树花广场上铁水与砖墙的撞击声、游客的惊叹声、摄像机的快门声交织成美妙的乐章。刘尚德的身影在火光中忽明忽暗,仿佛与先辈重叠。他知道,终有一天,自己的手臂会再也抡不动铁勺,但那些溅落的火星,早已埋进土地,等待下一双接过柳木勺的手。

刘尚德先后收徒十人,以三年练眼观火候、五年练手掌勺、十年成师的方式培养传承人。当他握着年轻人的手泼出第一勺铁水时,笑言:“火花落到谁身上,谁就是有缘人。”徒弟王春林也感慨:“师傅常说,树花匠人要有铁打的筋骨、火样的心肠。”

悉心教授徒弟的同时,刘尚德还走进蔚县多所中小学,开设打树花公益文化课,讲解打树花的历史渊源、表演过程、技能技艺等,用铁花模拟实验展现物理之美,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悄然生根发芽。“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要让年轻人觉得非遗酷!”在刘尚德眼中,蔚县打树花可以与年轻人共情,非遗传承大有希望。

这份心头的希望,让千年铁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它是匠人对技艺的敬畏,对乡情的寄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 编辑:吴丽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