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107项非遗全纪录 | 运河边燃灯塔下的流芳百味香!

  • 2025-05-19 11:00:00
  • 副中心之声

今天,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在通州生根发芽、历久弥香的17种运河味道。从散发着草木清香的串茶,到醇厚醉人的运河漕运烧锅酒;从传承百年风味的通州“三宝”,到融合宫廷秘味与现代创意的椒麻鸭翅;再到凝聚着千年医道智慧的中医非遗疗法……茶香、酒香、药香、美食香,这些香韵袅袅的历史见证者,绽放出别样光彩。

茶韵酒香非遗流芳

通州旧城南关的老茶馆里,李立军的粗陶碗刚斟满茶汤,茶客便迫不及待捧起——金黄澄亮的液体中,紫花与茶梗舒展如蝶,未及入口,草木香已顺着鼻腔漫进心脾。这碗串茶曾被称为“穷人的茶”,实则是北方先民应对“茶禁”的智慧结晶。

黄芩,这种开着串状紫花的草本植物,因耐旱易生成为北方山地的常客。唐宋以降,茶叶因税赋高企成为奢侈品,通州百姓便将目光投向漫山遍野的黄芩。民国初年,第一代传人李宏在南关支起茶摊,用铡刀切茎、铁锅炒青,为脚夫挑夫们递上一碗碗消暑去火的金黄茶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第二代传人李德祥蒸制新茶的香气飘满胡同,成为老街坊们温暖的记忆。

作为老南关串茶的第三代传承人,李立军的制茶工坊藏着八道严苛工序:立秋后七日采割的茎秆需带三分之一紫花,洗净后入屉蒸青——火候全凭肉眼把控,茎段断面呈“翡翠青”时必须立刻起锅。炒制环节更似一场指尖舞蹈:铁砂铺底升温至180℃,茎段与紫花在锅中“沙沙”作响,李立军的手腕如钟表摆轮般翻动,确保每寸草茎都均匀裹上焦香。“炒老了味苦,炒嫩了香闷,这活儿跟打太极似的,得用巧劲。”他展示着掌心的老茧,那是三十年来与铁锅对话的印记。

如今的串茶早已超越“消暑饮品”的范畴:青花瓷罐里,炒青后的茎段与胎菊、枸杞配伍,成为都市人的养生新宠;电商直播间里,李立军演示“凉泡法”——冰镇后的茶汤加入薄荷叶,琥珀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泛起涟漪,弹幕里“太治愈了”的留言不断刷屏。但让他忧心的是,野生黄芩逐年减少,年轻人嫌采割蒸炒费时费力。为此,他在小院里辟出试验田,尝试人工培育改良品种,“得让这串紫花,永远开在运河两岸。”

茶香飘四海,酒韵传千年。马驹桥镇六郎庄村,掀开南屋地板的木质盖板,酒窖中飘出的醇厚酒香仿佛穿越百年。七八个银灰色储酒罐静静伫立,坛身上“1973”“1990”的褪色标签,诉说着一个酿酒世家与运河的不解之缘。

陈学增家的酿酒史可追溯至清末。其祖父在天津河西务烧锅当掌柜,民国时自营“同庆泉”。五爷在新中国成立后执掌通县酒厂,年幼的陈学增便在酒坊里帮着翻曲、踩窖。如今他的酿酒工艺已成为通州区级非遗,从润料到陈储的七道工序里,老五甑工艺的精髓贯穿始终。伏天踩曲需趁晨露未晞,曲块发酵时每日测温三次;入缸发酵的红高粱与运河水的比例严格到克,“多一分水则味淡,少一分曲则香散。”他指着酒窖角落的竹制曲模,那是陈家传承百年的“秘密武器”。

二楼的“藏酒室”堪称通州酒业博物馆。上千瓶老名酒中,1978年的“潞泉酒”瓶身蒙着岁月包浆,1974年的“通州老窖”标签仍清晰可辨。这些藏品不仅是陈学增的心血,更是运河漕运的味觉注脚——元初张家湾码头漕粮云集,优质稻米催生酿酒业;明代码头北移后,大、中、小烧酒巷因酒得名,至今仍在地图上静默诉说着昔日繁华。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任德永考证:“明清通州设酒税司,御酒作坊专供宫廷,可见其酒业地位。”

如今他的“老陈汤”酒铺里,60度高粱酒凭借“入口绵、落喉甜”的口感圈粉无数,资深酒友纷纷感叹:“喝出了漕工们当年的厚道劲儿。”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小陈的回归——年轻人跟着父亲从制曲学起,从辨别曲块“菊花心”到掌握蒸馏“看花摘酒”,成为全国认证的品酒师,一步一步踩实传承之路。

舌尖非遗百味传香

老通州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大顺斋的糖火烧、万通酱园的酱豆腐、小楼饭店的烧鲇鱼。它们穿越百年时光,曾经是通州地区的标志性美食,如今被列为通州非遗。在这条美食传承之路上,不仅充满匠心与坚守,还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如同撒在美食里的独特“佐料”,为传统技艺增添了别样魅力。

踏入通州大顺斋直营店,迎面一幅图文展板诉说着老字号的沧桑过往。泛黄的纸页间,200余字的历史沿革看似简洁,背后却藏着第17代传承人刘志国长达一年的艰辛考据,年过花甲的老人摩挲着展板感慨:“这字字句句,都是我在博物馆资料室翻阅古籍、在南京老巷叩访古稀手艺人的心血。”

故事缘起于一位南方友人的疑问:“糖火烧究竟诞生于南京,还是通州?”这句追问如星火,点燃了刘志国探寻根脉的热情。他白天扎进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夜晚辗转南京街头,循着老人口中的传说,叩开一间间老宅。终于在斑驳的历史尘埃里,拼凑出完整的故事——1637年,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码头,来自南京的回族糕点师刘大顺一家,将麻酱与红糖奇妙融合,烤出了第一炉香气四溢的糖火烧。此后,两间门脸的“大顺斋”在通州落地生根,历经乾隆年间的扩张,逐渐成为回民胡同里飘着甜香的金字招牌。刘志国将历史渊源、经营智慧与独门技艺悉数记录,七万余字的手稿里,不仅有古老配方的传承密码,更饱含着一位手艺人对老字号的深情守望。

三百年间,大顺斋历经风雨,既有洪水漫街的困境,也有乾隆年间列为贡品的荣光,代代传承人的改良让技艺愈发精湛。到了刘志国这一代,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更为激烈。年轻团队提出“低糖版”“抹茶味”等创意,老匠人却坚守配方底线。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会打破僵局,街坊邻居的一句“传统吃情怀,新口味图新鲜”,让大顺斋找到了平衡之道——双轨生产线并行,一条延续百年记忆,一条探索新潮风味。“就像运河的水,既要保持源头的清澈,也要容纳支流的活力。”刘志国的比喻,道尽了传承的真谛。在刘志国的带领下,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术被列入“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中国金牌旅游小吃,成为通州区闪亮的名片。这场炉灶前的“甜蜜较量”仍在继续,传承人既是历史的守护者,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用双手与智慧,让糖火烧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续写着非遗美食的传奇篇章。

尝过糖火烧酥脆与甜蜜交织的百年风味后,目光投向通州三宝的第二“宝”——万通酱园里一块块封存着时光密码的酱豆腐,让醇厚咸香在舌尖上续写非遗传奇。

据《通县志》记载,1918年,回族人马兆丰于通州旧城南大街北口、回民胡同西口处创办万通酱园。豆腐坯子在绍兴装坛启程,历经大运河上数月漂泊间自然持续发酵,待运抵通州,匠人即刻添加红曲、黄酒等配料,并依北京人口味调配其他佐料,封坛曝晒入库。如今,万通酱园已蜕变成为仙源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生产工厂也从通州漷县迁至河北张家口。当记者踏入制作车间,醇厚的腐乳发酵香气扑面而来,一座座小山似的坛装、瓶装、桶装腐乳整齐排列,宛如承载时光的容器,静静诉说着腐乳酿造的奥秘。

李铁军回忆起带年轻徒弟的场景,特别有意思。他带着徒弟们围在发酵坛旁,神秘地说:“你们听,这坛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就说明发酵得差不多了。”徒弟们个个侧耳倾听,憋红了脸,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捕捉世间最珍贵的天籁之音。可听了许久,大家仍是一脸茫然,纷纷表示只听

到自己的心跳声。李铁军笑着鼓励:“这得靠经验,多看多听多感受,有一天你们就能和腐乳‘对话’了。”

“我们的品牌能延续百年,最重要的就是坚守初心,怀匠心、做匠人、践匠行。”李铁军的话语掷地有声。工厂果断拒绝与传承百年做法相悖的各种行业潜规则,高标准严选原料,兢兢业业做好每一块腐乳,成就一粒粒黄豆的修行,“让世界尝尝中国腐乳的味道,是百年仙源的根,是我们百年老字号的魂。我们真心希望把这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今,仙源腐乳积极求变,不仅与国内众多头部调味品牌建立深度合作,与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头部代表性火锅餐饮等渠道加深合作,还通过拍摄制作视频、开拓研学游、筹建通州仙源腐乳博物馆等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大众视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老字号敏锐捕捉市场风向,计划推出便携式包装,贴合年轻人饮食习惯,研发更多健康潮流新花色,让新生代也能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让这坛百年酱香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尝罢酱豆腐醇厚酱香,且探通州三宝最后一味——小楼饭店里,非遗传承人田胜正以“三上三下”的精湛技艺,在锅铲与鲇鱼的共舞中,续写运河畔的美食传奇。

鲜活鲇鱼,留中段,切成2厘米宽的马牙丁,腌制5小时,经过挂糊等步骤后,即将来到小楼鲇鱼最核心的步骤:炸。油锅翻滚,田师傅熟练地提着鱼块放进锅中。油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会让鱼肉水分流失。为此,小楼鲇鱼在炸制过程中发明了特殊方法。“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燉’一会儿。”田师傅说,其实方法很简单,油面出现大泡时把锅拿下灶台,等油泡变小了再放上去,如此反复三次便是“三上三下”。

据说,烧鲇鱼这道菜最初的起源是因运河边的百姓捞到鲇鱼后不会烹制,便有人拎着鱼到小楼饭店找掌柜加工烹饪,由于大师傅手艺好深受喜爱,无意间成就了店里一道名菜。由于鲇鱼生性滑溜,在厨房里发生过不少趣事。有一次,田师傅在清洗鲇鱼时,一条鲇鱼突然从水盆里跃出,在厨房的地面上快速扭动,差点溜到角落里。田师傅和几个徒弟手忙脚乱地围追堵截,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鲇鱼“捉拿归案”。还有一回,田师傅教徒弟煎鲇鱼,他反复强调要等油温合适再下鱼,不然容易粘锅,一个徒弟太过紧张,油还没热透就把鱼放了进去,结果鱼和锅牢牢“粘”在了一起,怎么也翻不了面。田师傅哭笑不得,只好手把手重新教。在这些充满趣味的“小插曲”中,徒弟们不仅掌握了技巧,也对这道美食有了更深的感情。

为了丰富小楼鲇鱼的味道,田师傅还创制了大蒜烧鲇鱼,基于类似的方法,他又做出了焦熘鲇鱼、焦熘肉片、焦熘饹馇,并称“小楼三焦”。“都说要守正创新。今天的我们在守住老味道的同时想有所创新是很难的。但不创新,‘一招鲜’吃几辈子也是不可能的。‘通州三宝’既是金字招牌,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田师傅意味深长地说。

除了“通州三宝”,还有一些美食融合了外来文化与宫廷秘味,在漫长的岁月中传承演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州城的晨光里,大运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将百年前的漕运喧嚣轻轻揉碎在涟漪中。穿过古色古香的街巷,位于通州区胡家垡村甲8号院的怡丰园饭庄飘来一缕独特的辛香——那是椒麻鸭翅出锅的讯号,勾得老食客们鼻尖一动,脚步不自觉地拐进朱漆大门。

“这鸭翅啊,可是带着龙气儿下凡的。”传承人赵虎师傅擦着汗笑,后厨里铜锅滋滋作响,琥珀色的卤汁正咕嘟着气泡。木勺搅动间,椒香、麻味、肉香交织成一张味觉的网,将百年前的宫廷往事娓娓道来。

椒麻鸭翅最早可追溯至清末宫廷御宴中的“全鸭席”,由御厨朱七创制。1915年,朱七带着秘方走出宫门,在北平创立怡丰园酒楼。那时的食客们不知道,这道带着花椒香的鸭翅,正从红墙黄瓦走向市井民间。后来,战火硝烟中,秘方在鲁菜大师苏德海、便宜坊传人程明生等老师傅手中薪火相传。直到2017年,第五代传人赵虎拂去历史尘埃,让“怡丰园”三字重新在通州街头亮起,椒麻鸭翅才得以穿越百年,带着运河的活力,重新摆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您瞧这鸭翅,得像看孩子似的盯着。”赵虎举起一只刚炸好的鸭翅,表皮琥珀般红亮,“先大火快炸逼出油脂,再文火慢炸锁住肉汁,这一急一缓之间,才见真功夫。”指尖在鸭翅上轻轻一按,皮脂下的胶原蛋白微微颤动,“听这声音,得是‘滋滋’带脆响,才算炸到位。”

烧煮环节更是讲究。二十余种香料配成的宫廷秘包在汤中翻滚,白芷、良姜、草果,香气依次绽放,如同一场味觉交响乐。赵虎守在锅边,不时弯腰观察汤汁浓稠度,再用竹筷轻戳鸭肉,“一摸软硬,二看汤色,三听气泡,四闻香头,少一样都不成。”最绝的是收汁拢芡时,手腕一抖,明油亮芡如琥珀裹身,鸭翅在盘中泛起缎面般的光泽。咬上一口,椒麻味如同春日运河的潮水,从舌尖漫到舌根,却丝毫不觉燥辣,反留一线回甘在喉间,麻得舒服,辣得温柔。

刚出锅的椒麻鸭翅色泽红亮,肉香扑鼻,形美、味醇、明油、亮芡。刚入口,浓郁的椒麻味瞬间溢满口腔,却柔和不燥,肉质饱满紧实。赵虎告诉记者,和市场上的“酱鸭”“卤鸭”不同,椒麻鸭翅的甜麻鲜香有黄金比例,既过了麻瘾,吃完胃部还没有灼烧感,回味绵长。此外,其在食材选择方面也很讲究,每一只鸭子都是鲜活的白羽鸭,肉质紧实,胶原蛋白丰富。

椒麻鸭翅不仅是美食,更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技艺传承体现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并通过漕运历史与运河号子等民俗元素,唤起人们对大运河商贸繁荣的集体记忆。通过非遗展演、社区活动等形式,椒麻鸭翅的传承成为通州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助力非遗“活态化”发展,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中一张鲜活的“舌尖名片”。

  • 编辑:陈玉坤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