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简介
《“西山窑火,千年釉彩”——北京龙泉务窑陶瓷展》前不久在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幕。
赤峰博物院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山西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开幕式,对展览工作表达高度认可。
展览以发掘于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的辽金龙泉务瓷窑为主题,内容涵盖了1991-1994年及2005年两次对龙泉务窑址的发掘成果,以及北京地区辽墓出土的龙泉务窑陶瓷器,同时汇聚了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首都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相关陶瓷器及标本,共计展品超300余件(套),展览面积400余平方米。
该展览为专题常设展,将长期向观众免费开放。
内容划分
整个展览划分为“得天独厚”、“窑器遗珍”、“匠心独运”、“宋骨辽风”和“千年传承”五个部分。以辽金时期龙泉务窑的历史文化、器物品种及工艺特点为线索,从自然地理环境、器物类别、烧造工艺、技术来源、工艺传承等多个方面,力图全面勾勒龙泉务窑陶瓷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展示门头沟地区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内涵。
空间设计
在空间设计方面,本次展览结合龙泉务窑出土多为瓷片的特点,突破性地采用“库展结合”的展览展示理念。在展厅内设置文物库展区与文保工作间,在兼具空间艺术性的同时,将文物的保存、管理、研究与展示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让公众在参观基本陈列的同时能够直观了解到文物研究工作的真实场景和具体内容。
数智文博
在展示手段方面,本次展览充分运用数字文博领域的最新科技手段。在保证基本陈列专业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了AI交互、数字化管理、动态展示、场景复原等多项技术领域的尝试。此项工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参观体验,使展览兼具学术性与公众教育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展览维度的丰富和边界的拓展,为行业内同类展览的设计与布展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示范。
展览亮点
河窑映史 · 光影建模复原历史场景
地面呈现永定河水蜿蜒流过的场景,并严格根据考古报告立体复原了窑炉的剖面模型。有助于观众更直观地理解龙泉务窑的烧造情况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发掘成果。
触摸纹理 · 瓷片触摸装置感受工艺差异
龙泉务窑出土的器物中,有很多带有不同工艺装饰纹样的瓷片,纹饰精美,工艺多样。展览特别设置了可零距离接触瓷片文物的装置,参观者通过指尖的触摸,可以感受到不同工艺手法制作出的装饰花纹之间的异同。
动态壁画 · 动态展示壁画中的文物信息
通过对比展示,将龙泉务窑的实体文物与辽金墓室壁画中出现的二维图像进行了精确匹配,并通过视频动效对比展示出来,让参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龙泉务在一千年前的使用场景。通过对多种媒介史料的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库展结合 · 文物存研展一体化空间
结合龙泉务窑出土器物多为碎瓷片的特点,突破性地采用“库展结合”的展览展示理念,在展厅内设置文物库展区与文保工作间。这一设计使得展览空间在兼具展示性和艺术性的同时,将文物的保存、管理、研究与展示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让公众在参观基本陈列的同时能够沉浸式了解到文物研究工作的真实场景和具体内容。
智慧管理 · AI数字档案全域检索
将包括柜内展品、库展区及库房内文物在内的所有相关藏品信息录入数据档案,将图片、资料、数据集合而成一套完整的数字档案,可通过位于库展区一侧的智慧屏在线检索,同时也可利用AI辅助整理关于龙泉务窑的全部相关信息。
窑火复现 · AI动态还原制瓷流程
在匠心独运单元,为了更好地展示龙泉务窑的生产工艺,通过深入发掘考古发掘报告中作坊部分的相关细节,使用数字手段恢复了龙泉务窑烧窑的全流程场景。通过交互实现分步骤动态展示,并通过AI技术让不同环节的工匠共同劳作,形成一幅欣欣向荣的生产劳作图景。
瓷创工坊 · 交互屏幕定制专属数字藏品
通过提取龙泉务窑出土器物的器型、釉色和纹样信息,参观者可通过休息区的智慧屏,运用龙泉务窑的经典元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设计独一无二的龙泉务窑瓷器。整个体验结束后还可扫码下载带自己署名的精美图文海报。
趣味“票圈” · 开拓展览第三空间
以“如果文物会发朋友圈”的形式,将展品赋予人格。观众在展厅中可以通过NFC触碰查看文物以第一人称发布的“朋友圈”内容,还可进行点赞和评论互动。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信息,增加观展趣味性,拓展展览模式的边界。
参观信息
展览地点: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一层南侧展厅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00(15:50停止入馆)
参观方式:个人参观无须预约,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即可
咨询电话:6982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