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墙头马上》金元时期作品,作者白朴。真定(今正定)在13世纪中叶是元杂剧的摇篮和中心之一。政治上,元世祖忽必烈的丞相史天泽(公元1201~1275年)及其子侄控制真定几十年,使真定没有遭受蒙古兵大肆掠夺,逐渐成为北方相对安定兴盛的“绿洲”,“知公好贤乐善,偕来游依”。其次,真定自隋唐以后就成为北方的交通枢纽,既是东西南北陆路交通要道,又有滹沱河东西水运之便,商业相当发达。第三,真定又是当时北方的文化中心。真定地处燕南赵北,是燕赵文化的结合点,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宋以后,又称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处。
据元钟嗣程《录鬼簿》记载:“白仁甫,文举之子,名朴,真定人,号兰谷先生”,著录元杂剧16种。“李文蔚,真定人,江州路瑞昌县尹,”著录杂剧12种。“尚仲贤,真定人,江浙行省务官,”著录杂剧10种。“戴善甫,真定人,江浙行省务官,”著录杂剧5种。“侯正卿,真定人,号艮斋先生,”著录杂剧1种。“史九散人,真定人,武昌万户,”著录杂剧1种。“汪泽民(一作江泽民),真定人,”著录杂剧1种。“董君瑞,真定冀州人。隐语、乐府,多传于江南,”作品无录。真定的杂剧作家及作品数量、质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仅次于当时的大都。在真定,以白朴为首的作家群,推动了杂剧的成熟和走向鼎盛。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二、内容梗概
《墙头马上》是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演变而来。唐朝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行经李总管的花园,遇到其女李千金。
二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经过传书递简,李千金竟勇敢地和裴少俊私奔。少俊把她藏在府中后花园的书房里,并生下一子一女,度过了七个年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李千金被裴尚书撞见了。裴尚书认为李千金的行为违背礼法,强命裴少俊写下休书,把李千金赶回娘家。后来,裴少俊中了进士,裴尚书得知李千金是洛阳总管的女儿,便同意裴少俊的要求,请李千金重返裴府。李千金坚决不肯,把家翁奚落一番。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才重新团员。在白朴笔下,李千金,性格坚强果敢,熠熠生辉。与李千金相对应的裴少俊则善良、软弱、可笑可爱。
三、传承状况
《墙头马上》剧本保存完好,存于《天赖集》等诸多书本中。
《墙头马上》曲谱为活谱,能够恢复。
《墙头马上》剧共四折,其曲谱不封的保存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计有第二折《南吕一枝花》套中《菩萨梁州》一曲(见《九宫大成》卷五十二),第三折《双调新水令》套中《梅花酒》一曲(见《九宫大成》卷六十五),第四折全套(见《九宫大成》卷十四)。
四、保护措施
国家图书馆复制部分曲牌、曲谱,分别保存在县档案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