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位于河北省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截至2010年正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正定县南与省会石家庄市市区相接。境内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
古代的正定
春秋时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正定县行政划分
2010年正定县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4个镇(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5个乡(南牛乡、南楼乡、曲阳桥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174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
正定河流
滹沱河是流经正定县的最大河流,位于县城南部,距南城门不足1千米,入西北——出东南流向,境内长34.6千米,河床宽3~5千米,安全泄洪流量3600立方米每秒。
正定人口民族
正定县2010年末总人口为46.7万,汉族人口居多。
交通
正定县境内京广铁路、京石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张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正港、羊曲公路、京昆与京港澳高速公路连接线横穿东西。
航空
石家庄机场1995年2月18日正式开航,1996年3月石家庄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石家庄机场通航城市达到了28个,2008年7月,中国民航局批复同意将“石家庄正定机场“更名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为国内4E级干线机场,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和分流机场,开通40多条国内航线和部分国际航线,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500万人次以上,是河北省重要的空中交通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基地。
正定文化
正定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高照(中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竹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宋记八大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真定马家卤鸡。
名胜古迹概况
文物古迹众多,2010年现存隋唐以来建筑3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5处、县保24处,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264件,国保级文物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位居第二。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始建于隋开皇六年的隆兴寺是中国著名的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第一名刹”,寺内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堪称世界之最,摩尼殿是世界古建筑孤例,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第一”,倒座观音被鲁迅先生惊叹为“东方美神”。开元寺钟楼是中国现存的唯一唐代钟楼。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多宝塔等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
9处国保: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唐代风动碑、正定古城墙。
5处省保:西洋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新城铺商周遗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
三山:恒山、常山、中山三个名称都有山字而不是山,故有“三山不见“之说;“九桥不流”之说是在隆兴寺天王殿前、府文庙栽门前、县文庙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各有一小池,雨后有些积水,天旱则干涸,故有此称;
“九楼”指的是原城四门楼、四角楼、阳和楼;
“四塔”为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
“八大寺”指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牌坊,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等。
赵云庙
赵云庙位于正定县,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世界文明之隆兴寺、荣国府毗邻。
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县城,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开元寺
正定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赑屃(bixi)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有关专家考证,为后唐遗物,距今约1200余年,是研究中国后唐至五代时期历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堪称天下第一。现存于开元寺内。
天宁寺凌霄塔
凌霄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内天宁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于1982年进行了落架重修。
临济寺
临济寺澄灵塔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灵塔举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澄灵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又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
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2001年06月25日,临济寺澄灵塔作为金代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乐门
据相关资料记载,正定城墙属府级规制,周长24里、高3丈3尺,设有四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过岁月的损耗,正定古城墙仅存有颓壁残垣和南、西、北三座摇摇欲坠的城门。长乐门是后来修复的,城门分上下两层,上屋檐下的“长乐门“牌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位于正定县历史文化街区东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惠寺因有华塔又称华塔寺。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1161年)墨迹推断,该塔应为辽金时代遗物。
著名人物
辉煌的文化造就了正定人才辈出。仅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就有7位:百岁帝王赵佗 、三国名将赵云 、范仲淹、医学家李杲、苏天爵、元代戏曲作家白朴 、梁清标。还有中国五代末、宋朝初勇将高怀德、汉末黄巾起义军首领张燕等。有据可谈的历史名人占148位,正定历史上曾有95位考中进士,著名学者百余人,著作500篇。
正定不光出才子还出佳人,像三国时期薛灵芸,被曹丕看中,15岁就纳为贵妃,派3000将士拿着聘礼浩浩荡荡到正定迎娶。周朝杨淑妃,张贵妃,宋朝元德李太后,明代神宗吴才人等。四位正定历史名人,两个百岁两个完人。名人中百岁非常少,在中国称为完人的非常少,而在正定有两位百岁老人:一是个百岁帝王赵佗、一个是百岁院士张香桐。两个完人一个是常胜将军赵云,一个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正定荣誉
京外名刹之首,三国子龙故里,佛教临济祖庭,世界冠军摇篮。石家庄市正定县荣获“省级文明县城”荣誉称号。古建筑艺术宝库、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亲,看完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
为我大正定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