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 | 民俗非遗文化

  • 2025-06-22 15:3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民俗非遗篇

梅花拳(省级非遗·鸡泽) 桩法近于南宋,道根深以先秦,异代式微,秘谱惊回耆老梦; 得传鸡泽一支,恰似梅花三弄,看今继起,拳风舞出少年春。 梅花拳简称梅拳,亦称梅花桩,明末清初由梅花拳创始人邹宏义传入民间,后传入柏枝寺村,并在当地世代相传。

黄梁梦文化(省级非遗·市区) 使仙供瓷枕,梦入风流,荣华尽数尽尝,侧身焉许黄粱熟; 但自性蒙尘,人间不醒,兜转浮名浮利,投老空怜白发生。 黄粱梦文化是以邯郸黄粱梦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

二毛烧鸡制作技艺(省级非遗·大名) 大名得自小名来,脱骨咸香,尝为珍品; 金字期于老字号,如汤厚重,不负嘉声。 二毛烧鸡又名珍积成烧鸡,创始于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直隶大名府城内,世代嫡传,采用百年老汤、祖方秘料传统加工工艺,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字号名吃。

“南宫碑体”书法艺术(省级非遗·市区·大名) 法碑帖身影恍如,许山水相从,教信墨田无国界; 拜门庭方圆不囿,使骨筋独到,乃知砚席有痴人。 南宫碑书体书法为清代书法家张裕钊所创,因其书写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为代表作品,故此书体称之谓南宫碑。此书字体结构外方内圆,用笔以藏锋为主,字体挺拔劲健。

剪纸(省级非遗·市区) 一折一翻巧拉抻,不独燕落窗花,梅开扇面,漫天蝴蝶舞春色; 寸心寸剪集风雅,犹合紫山之壮,沁水其柔,百样福熹奉吉年。 邯郸剪纸技法独特,内容广泛,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技法,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冀南民间剪纸流派。

民间手绘画(省级非遗·市区) 取众长而化独家,一笔线条,自成韵律; 痴画板尽彰灵性,多元色彩,别有风神。 手绘年画一如国画、油画,是纯粹手绘而成。在画面构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贞元增酒传统酿造工艺(省级非遗·市区) 张尚书乐此一游,馏窖池,泛曲花,行来巷口风如酿; 李太白愁销万古,举甘冽,赋酣畅,招饮丛台杯莫停。 “贞元增烧坊”始于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恪守“六必古训”,是浓香酿造工艺与泥窖技术完美融合的典范。

王氏正骨术(省级非遗·肥乡) 法从手出,默而运之,正骨已先心复位; 时逐利来,鲜不违矣,大医惟解物含灵。 “王氏正骨”是肥乡王家传统的正骨术。早在清朝年间,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带,即享有盛名。

跑竹马(省级非遗·肥乡) 节奏醒三分,正阳和彩幔半围,开场锣接催征鼓; 人群移碎步,忽队列娇声一喝,穆桂英逢花木兰。 高庄跑竹马艺术属传统舞蹈范畴,主要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沙窝木旋(省级非遗·肥乡) 高床承古法,想木胚旋轴飞花,手艺,守艺; 俗物记乡愁,抚纹理情思如注,柳根,留根。 沙窝,位于肥乡县东南部,作为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沙窝木碗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公输班。

落花堂木刻(省级非遗·肥乡) 花如天上落,立秋光鱼戏蛙参,一笔神来心剔透; 名许此间传,博众采繁雕简刻,满堂木秀意飞扬。 “落花堂木刻”起初以刻制家具装饰“花棂”为主,经第四代传承人对统技艺进行全面的提升,融入了很多名家书法、花卉,赋予木刻作品更深厚文化内涵。

李家庄高跷皇杠(省级非遗·临漳) 喜气共倾春社,伴步跷舞鹤飞仙,二人抬起千般乐; 悯农不吝天恩,譬漳水风闲浪静,百姓笑迎五谷丰。 李家庄高跷皇杠起源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民间求雨和祭祀龙王仪式,应该属于龙崇拜的范畴,杠仅两副,装扮非常秀美。

西狄邱落子(省级非遗·临漳) 野调已浓春社酒; 熟腔听醉冀南风。 西狄邱落子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根据当地人称做"野腔"的一种由民间曲调加工整理而成,发展为落子腔剧种。

郭小屯坠子村(省级非遗·临漳) 藉三弦合并道情,品流韵托腔,掌声随起振堂木; 临一水互尊大戏,看新生老派,行板唱红坠子窝。 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早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796年)左右,坠子就已在郭小屯村流行。

西街撵花(省级非遗·临漳) 喜笑起坛场,撵道翁耍丑婆,琉璃鬼几多法宝; 新正多剧本,植乡土惜民俗,皕余年莫落式微。 撵花是临漳县西街的汉族民俗舞蹈,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