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乐声从天津卫的青砖灰瓦间悠悠扬起,当色彩斑斓的花会队伍穿过熙攘的街巷,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民俗盛事——天津皇会,正以其鲜活的姿态,诉说着海河儿女的信仰与狂欢。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承载着中国北方海洋文明与市井文化的独特基因。
前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先生曾说:"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天津皇会正是这一论述的生动注脚。从最初的妈祖诞辰祭祀,到融合百戏杂耍的全民盛会,它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烟火气中延续着文化根脉。
历史沿革
从妈祖香会到津门盛景
起源:漕运时代
明永乐年间,随着漕运兴盛,天津成为"畿辅门户",妈祖信仰随水手传入,催生了"娘娘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船工、商民齐聚天后宫,以抬阁、高跷等形式酬神祈福,形成最初的皇会雏形。
兴盛:康乾盛世
清康熙、乾隆年间,"娘娘会"被御赐为"皇会",地位跃升。据《天津皇会行会图》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曾驻跸天津,观赏皇会表演,赞其"百戏竞呈,盛极一时"。此时的皇会已发展出30余道花会,如"龙灯胜会""狮子会""跨鼓会"等,每道会均有独特技艺与典故。
新生:新时代
历经近代战乱与时代变迁,皇会一度沉寂。2006年,天津皇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政府牵头成立"皇会文化研究会",整理传统会档,培育年轻传承人,让百年民俗重新焕发生机。2023年,第38届天津皇会吸引超百万市民游客,线上直播观看量破亿,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非遗节庆之一。
民俗文化
市井烟火中的信仰与技艺
妈祖精神
皇会以"崇妈祖、祈平安、尚和合"为核心,巡游队伍必以"妈祖銮驾"为先导,沿途设"摆驾"供民众朝拜。这种将海洋保护神与地方社会秩序结合的信仰实践,体现了天津"九河下梢"的水文化特质。
百戏杂陈
·"高跷会":演员足踩三尺木跷,表演"鹞子翻身""过桌子"等绝技;"飞叉会"舞动丈二铁叉,叉铃叮当,上下翻飞。
·"抬阁会":以铁架支撑孩童扮成历史人物(如"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凌空而立,宛如流动的戏剧舞台。
·"法鼓会":以24面大鼓、钹、铙等乐器合奏,鼓点沉稳雄浑,被誉为"津门第一鼓"。
抬阁会和法鼓会
服饰与道具
花会服饰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如"鹤龄会"演员身着白色鹤纹长袍,象征长寿;"宝辇会"的妈祖銮驾以金漆木雕为骨,镶嵌琉璃、珠玉,耗时数月打造,堪称民间工艺巅峰。
传承创新
当百年皇会遇见现代文明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皇会引入AR技术,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花会历史影像;2024年"数字皇会"线上展厅上线,360°全景还原32道传统会档,让全球观众云端"赶会"。
教育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文化基因
天津多所中小学开设"皇会技艺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高跷绑扎、法鼓敲击等技艺。南开大学设立"民俗文化与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系统整理皇会口述史,已抢救性记录47位老会头的珍贵影像。
产业延伸:非遗经济的津门范式
皇会衍生出"文创+旅游+演艺"产业链:开发"皇会花会盲盒""妈祖主题数字藏品";推出"皇会主题游"线路,串联天后宫、古文化街、鼓楼等景点;创编沉浸式实景演出《津沽皇会传奇》,年票房破千万。
跟着皇会游天津
必看场景:
天后宫祈福:触摸600年古槐,在妈祖殿许下平安愿,每逢皇会期间,殿内陈列30余道花会的传统道具,宛如微型博物馆。
古文化街巡游:农历三月中下旬(具体以官方公告为准),花会队伍从通北路出发,经东马路、水阁大街,最终抵达天后宫,沿途可近距离观赏高跷、龙灯等表演。
鼓楼光影秀:夜晚登临鼓楼,观看"皇会千年"光影秀,3DMapping技术重现康乾盛世皇会盛景。
非遗演出:京津冀21道会出巡散福
重阁法鼓、狮子、宝伞、挎鼓、抗箱、竹马、中幡、高跷……
交通:
推荐目的地名称:天后宫/古文化街及周边(以当地限行情况为准)
地铁:2号线东南角站
公交:东南角/东马路/东北角/鼓楼站
周边游玩:
古文化街/狮子林桥大爷跳水/天津之眼/大悲禅院天美街区/和平路金街/意大利风情区等
周边美食:
珍宝/燕春楼/耳朵眼/益发顺/海天楼/三个渔夫/万盛德火锅/老鸟市包子/杨氏茶汤等
流动的民俗,永恒的根脉
从漕运码头的香火缭绕,到现代都市的文化盛典,天津皇会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
它是海河儿女共同的精神原乡,更是中国民俗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
当我们在花会的喧嚣中听见历史的回响,当传统技艺在创新中迸发新生,那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通向未来的文化生命力。
非遗承古韵,步履阅山河跟着非遗去旅行天津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