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坐落在保定市老城的中心。是一座古典园林,为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莲漪夏艳 ,是保定必看的景点之一。从保定回来已经月余,那时候虽然还未到莲花盛开的时间,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一组组环池而建古典式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小巧玲珑而意境邃远之美萦绕脑海。
古莲花池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04年改为校士馆,1912年改为小学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古莲花池还珍存 200 余通碑刻,著名的有唐《田琬德政碑》、宋《蔡京送行诗碑》、元《老索神道碑》、明《西夏文经幢》,以及莲池书院法帖碑、王阳明诗碑、清代皇帝御制碑、明末殉难者碑记、莲池历代修缮碑记等。
进入 21世纪后,古园恢复和修缮了著名的“莲池行宫十二景”,使它的传统风貌展现如初。 古莲花池占地面积 30000 余平方米,其中水面 7900 平方米。是集园林、行宫、书院为一体, 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池塘是全园风景的中心,亭、台.楼、阁等一组组玲珑别致的古典式建筑环池而建,古莲花池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
园景布局严谨,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有“城市蓬莱”的美称。 古莲花池既具有皇家行宫园林的风韵,又融合了中国南北园林建园艺术的风格与精髓,形象地反映了元、明、清各时期园林的时代特征。
在路边售票处买一张门票,从入口进来首先先看到的是 假山影壁,即春午坡,两侧为长廊,转过春午坡,至濯锦亭路线分东西两路,主要景区都布置在西路,沿西环路依次经过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到高芬阁,可继续沿西路前行至君子长生馆、鹤柴、蕊幢精舍,也可过曲桥到达中部宛虹亭,过宛虹桥到达南部景区;东路则沿东岸(水东楼、含沧亭、篇留洞)到达南部景区。
当天下午小雨淅沥沥,第一遍逛园只感觉园子小巧精致,一步一驻望,很多都是文物,都是名人手笔,每个文物后面的故事不甚了解,园子不大,不一大会就能逛完,在准备离开园子时,正巧碰到有讲解带着两三游客游园,驻足一听小小园子大有玄机,跟着讲解又小游了一圈园子。刷新了对这个小巧精致的园子的认识。请讲解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上几张讲的有意思的景。
1.牌楼古莲花池牌楼,坐南朝北,歇山式建筑,是一座三门四柱的彩绘牌楼,高约10米,朱漆彩绘,门上悬挂民国年间大总统徐胜昌书“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2.莲池书院:莲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奉旨创办,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高学府。直到1903年停办,先后存在长达170年之久。莲池书院因莲花池得名,毛主席曾两次来到莲池书院,并给予高度评价:“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据保定府志记载,其修业者“彪炳于仕途、议院、学校者,不可屈指数”,北洋军阀总统冯国璋是直隶河间人,他于1885年至1888年在莲池书院读书。任府、州、县官者也则举不胜举,王发桂、 胡景桂、 贺涛、刘若曾等等。
2.水心亭,又名临漪亭,位于北塘中央,建在水中石砌的台基上,高约三丈,八角双层重稽攒尖顶,攒金柱间装修隔扇门窗,亭南是凌空飞架的宛虹桥,亭北是衔亭接岸的五孔曲桥。看着亭子顶部有个小故事是“莲叶托桃”。“莲叶托桃”,是古莲花池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古莲花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