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历史文化名人
(一)赵.蔺相如(入《磁州志.人物篇》)
蔺相如,以不辱强秦,功为赵上卿,卒塟州之西羌村,有传入艺文志。蔺相如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其“完壁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等故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蔺相如一生忠勇,功可抵国,为抗强秦,积劳成疾,死后葬于羌村。清康熙《磁州志》载:“赵上卿蔺相如墓在州西四十里羌村,尚存古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惜时跨千余年,古庙早年已毁失,仅存墓冢。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民为彰显蔺相如功德,弘扬其精神,集资将墓地修葺一新,辟为“蔺相如纪念馆”,成为人们瞻仰祭拜、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蔺相如墓地现位于磁县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南城乡羌村。
(二)北齐.兰陵王高肃(入《北齐书.兰陵王传》)
兰陵王高肃(541—573),字长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王朝宗室名将,神武皇帝高欢之孙,文襄皇帝高澄第四子。其温良敦厚,貌美心柔,音容兼美。累迁并州刺史、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河清二年(563年),邙山之战,拜中军将领,头戴面具,率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军包围圈,成功解围金慵城,从此,为名大振,士兵讴歌赞颂,即成《兰陵王入阵曲》,传至后世,远渡东瀛。后兰陵王终因功高盖主,遭后主猜忌,以言“国事即家事”,坐罪鸩杀,时年三十三岁,追赠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墓地在讲武城镇刘庄村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唐.李杰(入《新唐书.李杰传》)
李杰,唐代相州滏阳人,后魏并州刺史李宝之孙。少以孝友著称。 历任天官员外郎、河东巡察黜陟使、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等职。为吏详敏,有治誉。开元六年卒,皇帝追赠户部尚书。
李杰断案神奇,《新唐书》载:一寡妇状告其子不孝,李杰察言观色,疑有是非 ,对妇人说:“子不孝依法当死,你不后悔吗?”答曰:“没有什么后悔!”乃命妇人去买棺材回来收敛儿子尸首。派人跟踪妇人出去,见与一道士窃窃私语。一会儿妇人和道士带人将棺材抬到大堂上,李杰令手下将道士和妇人一起拿下审问,果然是妇人和道士私通,遭儿子阻挠,故以子不孝告上公堂。李杰大怒,命杀道士,装于自买的棺材内。一时大快人心,传为佳话。
(四)唐.崔珏(入《磁州志·宦迹篇》)
崔珏,字子玉,山西祁州故城县人,父亲崔公让,母亲刘太君。崔珏自小颖慧,七岁入学即能日记千言。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崔珏举孝廉;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官拜太子府傅监,后因太子行为有失德行,故以染疾为由,隐归故里。唐贞观元年(公元626年),被征召,官复旧职兼兵部员外郎;贞观十五年(公元640年)被举荐任山西长子县令,贞观十六年(公元641年)任滏阳县县令,贞观十八年(公元643年)任卫县县令,贞观十九年(公元644年)升任蒲州刺史兼河北二十四州采访史。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7年)十月十日卒于住所。
唐代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崔珏任磁州滏阳令,因其在位期间多施仁德之政、为官清廉、惠爱亲民、严惩邪恶、断案如神,当地百姓对崔珏非常崇敬,遂把地方长官崔珏尊称为崔府君,又因其处理日常政务有如神通,逐渐被民间尊奉为神灵,《列仙全传》中被唐太宗惊呼为“仙吏”的便是赫赫有名的磁州滏阳县令崔珏——崔府君。
崔珏一生为官清廉,政声斐然。磁县城内府君庙内存有清光绪年间刻印的“崔府君实录”古书一套,书中“政绩篇”中录有故事十余篇,真实再现了崔珏一方面身为朝廷命官,他恪尽职守,护国安邦的拳拳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作为百姓父母,他为民请命,除霸惩奸的深深护民之心,崔珏虽在山西逝去,但他眷恋磁州大地,所以留遗言葬在磁州,现墓地在峰峰矿区和村。
(五)宋.韩令坤(入《宋史.韩令坤传》)
韩令坤(923-968),北宋开国名将。礠州滏阳县仁风乡崇孝里人,即今磁州镇西来村人。韩令坤出身将门,自幼精通武艺,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韩与赵匡胤同为柴荣手下的得力大将,而且二人交情甚密。韩有才略,识治道,授殿前都虞侯,为统帅皇家御林军的初级将领,后因功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定武军节度使。
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号太祖。因韩是前朝旧臣,又与太祖情同手足,格外予以重用,任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后,随太祖亲征反宋的周昭义军(今磁县)节度使李筠,平息后加官兼侍中。不久,又随太祖征讨、平息反叛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宋初,北方契丹族不断骚扰,对宋室构成极大威胁。太祖于建隆二年(961)任韩为成德军(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兼兵马都部署,指挥北疆人马,坐镇常山七年,保持了北部边境安定。乾坤六年(968),韩因背疽溃发而卒死,年仅46岁。北疆军民异常悲伤,宋太祖更是悲痛万分,罢朝三日,穿着素服亲自到讲武殿为其发丧,追封为南阳郡王。韩令坤死后葬于西来村村西,2014年7月县文物保管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墓志一盒。
(六)宋.宗泽(入《宋史·宗泽传》)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元祜六年进士及第。调任到衢州任龙游县令,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安排了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调到登州任通判。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宗泽上奏请求免征其税。
靖康元年,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 ”皇上看后嘉奖了他。金人逼迫徽、钦二帝去北方,康王在南京登基,宗泽入朝面见皇帝,眼泪鼻涕流满脸颊,陈述复兴国家的重要计策。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发兵到达白沙,离汴京十分近了,京都里的人都害怕极了。同僚和部下入府询问计谋,宗泽正与客人下围棋,笑着说:“什么事这么慌张?刘衍等将在外面一定能抵御敌人。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士兵,叫他们绕到敌人背后,在敌人的退路上伏击。金人果然大败,自此不再来侵犯东京。宗泽威望名声一天比一天大,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敬畏他,对于宋人来说必称他宗爷爷。宗泽上奏疏说:“丁进愿率几十万大军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就渡过黄河去剿灭金兵,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一同以死全力抗击金兵。我听说“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天下就会归顺你。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皇上于是下诏书,选择好日子回京。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宗泽的遗书仍然极力主张皇上回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七)宋.程珦(入《磁州志·人物篇》)
字伯温,河南人。知磁州事,慈恕刚断。宋熙宁中下新法,守全皆极奉行,珦独抗议,指其未便。后晋官大中大夫。二子程颢、程颐皆大儒,从祀圣庙,世称二程夫子。曾随父任在磁滏阳书院读书。
磁经五代蹂躏,邑井邱墟,民每午夜越井取水行露。是虞,珦于地内相度地形,穿井十三眼,旋获甘泉,磁民便之。磁西多山,滏水环城三面,每于夏秋霪雨泛涨,山涛助之,居民田庐率为波臣所有。珦筑长堤亘西南数十里,以障之,宅隩安处。时人称井为“程公井”,堤为“程公堤”,至今为利。
(八)金.赵秉文 (入《金史.赵秉文传》)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以课最迁邯郸令,再迁唐山。历平定州刺史,累拜礼部尚书。金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正大九年病逝世,享年七十四。
金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是个多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工草书,书法得米芾形神,时人赞誉其书法“不在米元章之下”。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文士领袖”,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九)元.董抟霄(入《元史.董抟霄传》)
董抟霄,字孟起,磁州人。由国子生辟陕西行台掾。累迁泾阳县尹、户部主事,员外郎,拜监察御史,又出佥辽东肃政廉访司事,历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迁浙东宣慰副使。其历官所至,往往理冤狱,革弊政,才誉益著称于时。
至正十一年,调任济宁路总管,奉旨讨伐贼乱,大获全胜,杀敌无算。十二年,杭州陷贼手,旨命前往救援,抟霄出奇计,展神勇,收复杭州城。徽州、饶州贼乱,上授抟霄为参知政事,再次提兵讨之。历经周折,屡出奇兵,贼大溃乱,斩首数万级,擒千余人。十四年,任水军都万户,俄升枢密院判官,从丞相脱脱征高邮,又创战绩,朝廷嘉其功,升同佥淮南行枢密院事。十七年,贼寇毛贵攻陷益都、般阳等路,旨命抟霄从知枢密院事卜兰奚前往攻讨,而济南又告急,又命抟霄提兵援济南,抟霄两顾不暇。此战贼出多路,拼力搏击,终于保住了济南安宁。十八年,旨命抟霄守河间之长芦,抟霄以兵北行,对众人说:“我去,济南必不可保。”不久,济南果然沦陷。抟霄驻兵南皮县之魏家庄,营垒犹未完备 ,毛贵大兵已至,抟霄对众将士说:“我受命至此,当以死报国耳。”因拔剑督兵以战。而贼众突至抟霄前,捽而问曰:“汝为谁?”抟霄曰:“我董老爷也!”众刺杀之,无血,惟见其有白气冲天。
抟霄忠心报国,朝廷赠宣忠守正保节功臣、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定。昂霄赠推诚孝节功臣、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陇西郡侯,谥忠毅。
(十)明.俎琚(入《磁州志.人物篇》)
俎琚(1489年-1543年),字佩章,磁州人。生质奇伟,明敏通博。早年受学于太学生刘君机,并娶其女。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式己卯科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联捷第三甲第二百一十名进士。初观政通政司,奉命出使辽东。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奉命差江西九江分司监税,升本部云南司员外郎、湖广司郎中。
(十一)明.张镜心(入《磁州志.人物篇》)
张镜心(1590—?)字孝仲,号湛虚,明末清初磁州南城人。明天启壬戌年(1622年)中进士。任泰兴知县时,直至饥荒,百姓无力交纳赋税。镜心想方设法,替百姓交纳了一年的粮赋。由于政绩卓异,后镜心升右给事中、左给事中。拜吏科都给事中,掌大计。他对官吏的考核非常严格、公正、不徇私情。
镜心富有军事才能,在任吏科都给事中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上疏推荐范景文等,发兵援助左良玉,兵分四路,张犄角之势,《请大发兵将剿寇疏》即此时所作。广东临海,当地少数民族不断勾结海外诸番(荷兰等番),进行非法贸易;濒临虔楚的地方,时有山盗出入。镇臣陈谦不为治理,反以为利。镜心弹劾陈谦,罢免了他。镜心命参将黎延庆驻军于附近山峦,又在要害处设兵守卫,海上遂得安定。到楚地,山盗为害日甚。镜心与沅州、虔州抚臣协力会剿,深入贼巢,转战两昼夜,杀贼千余人。镜心令诸将乘胜取高、柴二源,大将们以为难以取胜,镜心说:“贼在巢中,如池中鱼、阱中虎,围可困,攻可取。若一旦外溃,地广兵稀,如钓鳞于巨壑,逐兽于平原,怎能测其所至?”诸将不敢违,遂由主簿峒急力进攻,连破高、柴二源,铲平盗寇。于是楚地平定。
皇上得知,命镜心到惠州任职。惠州募兵多有盗窃之事,把总胡凤从中煽动谋反,镜心佯作不知,暗里约巡按御史赴惠州大阅兵,乘机包围叛兵,捉拿归案,杀低首恶49人,广东募兵惧而不敢为乱。盘古诸峒久为贼巢,镜心派兵平定,由是居民安居。镜心又安抚百姓1300余家,拓田1.5万余亩。广东山多田少,百姓时常流离。镜心抑止不必要的开支,得银4万两,积粮10万石,百姓有所依赖。后镜心升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镜心以父母年纪大,请求归养尽孝,皇上批准。后值改朝换代,朝廷屡次下诏起用,镜心隐居不仕。所著有《云隐堂集》、《大易解》、《阴符经解》等。
(十二)明.蔺从善(入《磁州志·人物篇》)
蔺从善(生卒年月不详),字有恒,明磁州北贾壁村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中举人,乡试第一。先后授山东济南府陵县、四川顺庆府西充县、山西太原县儒学署教谕,浙江绍兴府、直隶扬州府儒学教授;成祖时,擢翰林院编修,后迁洗马。洪熙元年(1425年)任春坊右赞善,后又升任翰林院学士。
宣宗即位后,同官者都升迁显要,独从善与王直留滞不调。从善不以为意,每日坐房中读书,到休息时携酒郊游,揽胜赋诗,悠闲自得。几年后升为大学士,以旧臣见信用。他每向皇帝进讲,不改乡音,宣宗称他:“从善其君子哉!”正统四年(1439年)会试,皇上命从善和王直为考试官,取杨鼎等百余人,人称其得士。
70岁那年,他援例向皇上提出辞职回乡的请求,皇帝慰留。时过4年后,他再次向皇上提出告老还乡请求,皇上同意后,名公巨卿诗送别,大学士杨士奇、杨溥等赋诗称赞他:“从知捧日丹心在,无奈凌霜白发何”。
告老还乡后,皇上赐给他很多银两让他修坟祭祖,安度余年,并说:“蔺氏后人若有触犯刑律者,持上蔺老坟头上砖头即可免罪”。回乡后,他未把皇上赐给的银两用在修坟祭祖上,而是把钱用在为百姓铺路搭桥上。碑记:“自北贾璧,途经彭城至磁州鼓楼前三丈六尺宽,七十余里,皆为他所修筑”。
(十三)清.杨进朝(据故宫博物院《清・雍正七年十月褒磁州民人杨进朝谕》)
杨进朝,磁州民人。据清雍正七年直隶总督唐执玉奏称,杨进朝在出外办事途中,拾得纹银四十两、钱三千文,立即告知地保,然后又返回原处,寻觅失主。一直等到天很晚,恰逢失主,二人均惊喜异常,杨便把银两如数交还,丝毫不昧。失主感激涕零,跪拜不起。杨进朝急忙用力搀扶,直至杨进朝跪搀,失主方起。雍正七年十月,雍正帝就唐执玉奏折,批发“褒磁州民人杨进朝谕”,谕称:“数年以来,各省民人拾金不昧者甚多。今磁州杨进朝闻风兴起,克敦义让,甚属可嘉。著该部察例加恩,以示旌奖。
(十四)清.宋大中(民国・黄希文・《增修磁县县志》)
宋大中,字立甫,磁州南城人。幼年丧父,母亲许氏纺织供其读书。乾隆五十年(1786年),乡试中举。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单列一等,先后任四川仪陇开县、云阳、通江、万县等县知县。初到通江县时,便首捐俸银,为民赈灾,并布告全县,令当地富人舍粮熬粥,放饭济民,活者无算。在万县时,执法严明,奸民遁迹。对办案中的侦破审理,判决均予以限期督办,发现有循情舞弊的官吏,立即除名。
宋为官清廉,自身简约,奉母极孝,卒于万县任所。因其两袖清风,清廉如水,家境贫到连棺材都不能运回故里。当地百姓流着眼泪,争相送钱送物,帮助料理丧事。其任过职的地方,不少人从千里之外前来奔丧。其中,禀生魏士良拿来送灵柩的大绳,亲自送灵柩归葬。万县的绅士官民为其建祠城东,曰“遗爱祠”。李伯子又为其做善事,把所有前来哀悼的臣公文士所题写的挽幛内容和颂扬的诗文,辑印成书,曰“遗爱集”。朝中侍御程次坡为该祠题写楹联,曰“使君原不死,廉吏苦多贫。”现万州市“宋大中祠”仍在,民间称“老爷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清.王邦植(入《磁州志.人物篇》)
王邦植(生卒年月不详),字国宁,明磁州人。他天生体格健壮,力大无比,乡人称其“王千斤”,其父王潺任陕西府谷县令时,邦植常跟随左右。一次路遇强盗数十人,邦植只身迎战,所向披靡,盗贼四散,自此勇武之名广扬。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边关告急,朝廷颁诏荐举勇武之才,邦植得以推举。兵部尚书翁万达观其胸怀报国之志气,遂委以重任,命邦植参将张奉率五百骑兵镇守鹁鸽峪。敌将派数名骑兵佯攻,以探兵力虚实,邦植跃马迎战,敌败退。次日,敌百余骑兵进犯鹁鸽峪,邦植告诉张奉可将敌全部歼灭,便追杀敌军越过峪口数里。突然敌数万伏兵由两翼杀出,邦植鼓励将士奋勇杀敌,他挽弓箭射杀敌首。敌军激愤,将明军重重包围。激战两昼夜,邦植斩杀敌兵不计其数。敌企图生擒邦植,故佯开一路。邦植识破敌军之诱擒计,与其被敌军诱杀,不如就地战死,便枕山以待援军。援兵未到,敌骑兵却愈聚愈多,明军死伤殆尽。敌军见邦植孤危,蜂拥上前擒捉。邦植手提铁锏,奋力杀敌十余人,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疆场。
此战役,以五百将士迎战数万敌军,使敌主力受挫,长久不能近关。明廷为彰其功,增邦植谓都指挥佥事,荫其子化熙世袭潞州卫磁州正千户。其墓位于县城南。
(十六)王子清
又名王维廉、王纪东,字子清,河北省磁县岳城镇人。1921年底,在北京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辍学回家专门从事革命活动,1922建立磁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任组长。1925年组建中共磁县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1926年任中共磁县县委书记。不久国民党执委会在磁县成立,任书记。1928年代表中共顺直省委赴莫斯科出席了中共六大。后来他领导农协开展反贪污、反插耧应差、“五一暴动”等一系列农民运动。1930年中共直南特委成立,任宣传部长。1931年任特委书,领导了小车社罢工、濮阳盐夫罢工、六河沟万名矿工罢工等直南革命运动。1934年调中共河北省委。1935年调上海中央局工作。不久因叛徒告密而被捕。1937年出狱后赴延安党校学习,翌年于延安去世,被追认为烈士。
(十七)王维纲
河北省磁县辛庄营乡王庄人。生前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是我国司法战线著名的领导人。1932年5月受中共直南特委派遣,组织和领导磁县的瓷窑工人和小车工人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直南游击队支队长。10月组织领导磁县暴动,同敌军进行激战,在战场上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了敌人的种种诱降手段和残酷折磨。在北平法院看守所组建共产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领导狱中同志和难友进行绝食、砸镣斗争。
(十八)田裕民
田裕民(1901—1975),西光禄镇尧丰村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光禄、曲沟组织民团,反对苛捐杂税,支持穷苦人的革命斗争,帮助党组织搞地下交通,掩护党的干部秘密转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在磁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11月1日,在北贾璧村阴沟寺召开了全县各村村长和代表参加的万人大会,正式宣布成立磁县抗日民主政府,他当选为政府县长,也是华北地区第一位抗日民主县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田裕民领导群众与日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组织群众割电线、扒铁路,上山打游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45年任太行五专署专员,亲临前沿阵地指挥解放峰峰、彭城、马头等战役。不久,他又随刘邓大军南下,为人民解放事业征战南北。建国后,先后任中南区大别山豫西交通局局长,唐山铁道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75年病逝,终年75岁。北贾璧阴沟寺至今存有田裕民同志纪念碑一座。
(十九)黄华
曾用名王汝梅。河北磁县人,中国外交家,燕京大学毕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外交部部长,宋庆龄基金会主席。2010年11月24日,黄华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二十)李琦
河北磁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党政府新五军做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编审科科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秘书、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太原市委第一书记,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文化部、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副主任、主任。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参与编辑与审定《朱德年谱》。2001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