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白塔还是老样子,但公园里藏着不少新鲜玩意儿。”这大概是经常到北海遛弯儿的老北京游客对现在北海的最新解读。
1925年8月1日,北海正式对外开放,并定名为“北海公园”。今年,北海公园即将迎来她作为公园的第100个年头。
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皇家园林,近年来陆续开放了多处鲜为人知的"园中园"。如果您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北海游玩了,建议您在北海开放百年的美好时刻,再去逛逛北海,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全新的收获。
北海公园最难进的秘境阅古楼
在琼华岛西侧,阅古楼静静矗立。这里被称为北海公园最神秘的景点之一,每周仅开放一天。
阅古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保存《三希堂法帖》石刻而建,平面作半月形,上下两层,延楼二十五楹,左右围抱。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诏令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名家书法手迹汇成《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并摹刻上石,共刻石495方,后藏于此。《三希堂法帖》石刻汇集成我国书法艺术的精华,极为珍贵。
“阅古楼”三个字为乾隆手书。这里,拥有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书法集成石刻。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诸多原因,石刻真迹被转移到阅古楼二层保存。每周仅限周二才开放参观,成为北海公园最难进入的秘境。
开放时间:每周二10:00-11:00;14:00-15:00,并提供讲解服务。
梁思成认证的皇家园林天花板静心斋
说到北海公园里颇为知名的园中园静心斋,那可是一座宝藏皇家园林,被誉为是“乾隆小花园”,是和故宫乾隆花园、颐和园谐趣园齐名的北京三大园中园。
用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的话说,北京的园林建筑中,要算北海公园的静心斋为最好。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竣工,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
静心斋是皇家园林中写仿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遍布太湖石假山,与周围亭台轩榭相互辉映,景色幽雅宁静,布局巧妙,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后形成现存的规模和布局,1982年5月静心斋正式对游人开放。
北海园林
北海园林最早开发始于辽代,后屡经扩建,特别是到了清乾隆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北海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其中,静心斋园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前后,当时,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回到北京之后,就亲自筹划,设计了这座别致的园林。
他通过当时和他一起去江南的宫廷画师带回来的绘画,在这7亩多地,大概4700平方米的地方,将原来明朝的官房,参考江南园林,改建成了这座秀美的山水园林,让人叹为观止。
乾隆皇帝将这座园林命名为镜清斋是很有想法的,“镜清”这两个字有多重含义,既是对“明池构屋如临镜”的园林景致的概括,也是对“凭栏临池,鉴照心性”的构园意图的隐喻。
据说,静心斋这个名字为慈禧所改,可“静心”二字真的是太直白了,不如原来的“镜清”耐人寻味。
现在的静心斋园林分为4个大小不同的院落,南部为3个小院,由东向西排列,北部为一个主院。
院落之间层次分明,既相互因借,又相互遮挡,分隔之中有贯通,障抑之下有窥透。
这座园林的妙处在于,不论站在园内哪一个点上,都不能览尽全园景色,而只可见其中的片断,使游览者感到景物层出不穷,变化多端。
静心斋园林除主体建筑镜清斋所在的院落以外,其他3个院落布局都以不对称为原则,以不对称的手法进行布置,形成了以山石为主景,以池水为衬托,以建筑为点缀的格局。这样的妙处在于,廊亭楼轩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有“虽为人工,宛自天开”的效果。
正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所说,虽然面积不大,但经过造园者的精心设计。
“予人之印象,似面积广大且纯属天然。”
“北海北岸‘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静心斋。’”
园内亭,廊,轩,假山,石桥应有尽有,它的造园形式既不失北方园林宏伟壮丽的气魄,又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情趣,可谓是我国造园艺术的精品。
在静心斋里,抱素书屋重现了清代皇子读书习字的场景,案几上摆放的笔墨纸砚,仿佛还能闻到淡淡的墨香。漪澜堂更是用原装陈列,再现当年皇家生活起居场景,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这既是乾隆皇帝及其诸多皇子的书房,也是乾隆皇帝最爱的“乾隆小花园”。一百年前这座皇家园林竟然通过火车?如果现在您去静心斋一定会觉得这处园中园门前的小广场非常开阔,也许您想象不出来,100多年前的静心斋门前,跟现在您看到的情景可是完全不一样。
那时,静心斋还叫镜清斋,在门口,还有一座,黄琉璃瓦顶的小型火车站站廊,而位置就是现在的静心斋门前小广场,那这座小型火车站的火车是从哪里来的?
这条铁路到底又是如何修建的呢?
这条西苑铁路,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为了在全国修建铁路而为慈禧太后先行修建的一条实验铁路,目的就是为了让老佛爷点头,在全国修建铁路。
所以,能促成这条铁路的修建,其实真的很不简单。
按照清廷规定,皇帝满16岁可以亲政。公元1886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七月时,慈禧太后面对已经长大的载湉,不得不宣布将于第二年归政已满16岁的光绪皇帝。
然而,自1860年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和清漪园之后,慈禧太后除了紫禁城,就只能住在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和北海。
为了给归政后的自己营造一个颐养享乐休憩之所,1885年6月21日,慈禧亲下懿旨,启动修缮“三海”,也就是南海、中海、北海工程,除修葺原有建筑外,重点是兴建仪鸾殿建筑群作为她日常起居的寝宫。
后来到了1888年,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改清漪园为颐和园,并开始对颐和园进行一次大修,以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
所以您看,北海的静心斋能作为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听政后经常光顾用膳的地方,其实,是和这个大背景有关的。
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自己修建铁路,所以修建铁路需要外国人主理,这就产生了铁路路权之争,当时清朝朝廷里修路和反修路的两派人士争议很大,而慈禧太后最初是做出了不修铁路的决定。
但历史的洪流人力不可阻挡。自鸦片战争后,大清国门被迫打开,洋务运动兴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领袖,一直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他曾在唐山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但保守派大臣以“震动龙脉”“破坏风水”为由,反对火车进京。
李鸿章深知慈禧太后对新奇事物颇有兴趣,便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不在京城主干道上修铁路,而是在皇家园林西苑内,建一条仅供慈禧和光绪帝游玩的小铁路。李鸿章的目的就是要让慈禧太后老佛爷了解现代铁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便同意他在全国推行铁路的修建。因此,这才修建了这条西苑铁路。可以说,西苑铁路的修建在促使慈禧太后从犹豫转为支持修路的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
光绪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88年,一条特殊的铁路在北京西苑内悄然铺设。这条铁路的南端起点设在中海紫光阁,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阅射和接见外藩使节的重要场所。铁路沿着中海西岸向北延伸,穿过中海的北门福华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门楼见证了皇家御苑的变迁。进入北海的西南门阳泽门后,铁路继续沿着北海西岸向北铺设。铁路行至极乐世界后转向东行,从龙泽亭以北,铁路经过阐福寺、浴兰轩、大西天等皇家建筑,而铁路最终抵达镜清斋,也就是今天的静心斋前的码头。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北京北海至中海铺修铁路图样》记载,这条铁路全长四百七十二丈,折合1510.4米。但后来实际修建总长度,达到了总长2332米。因为整条铁路完全位于大内西苑范围内,所以被命名为"西苑铁路"。
当年的西苑就是今天中海、南海和北海公园的总称。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反映了晚清时期皇室对西方新事物的接受过程。
在慈禧太后同意铺设西苑铁路后,就到了光绪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88年,就在这一年11月,李鸿章从天津运来了六辆“火轮车”——其中五辆献给慈禧,一辆送给醇亲王奕譞,也就是光绪帝生父。这些火车并非真正的蒸汽机车,而是由人力或小型内燃机推动的轻便车厢,车身狭长,两侧各有一排座位,可容纳28人。慈禧听闻后,颇感兴趣,下令在紫光阁附近先铺设一段铁路,供她“御览”。
据《奉宸苑记事簿》记载,西苑铁路的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光绪十四年十一月才开始从福华门、阳泽门向西泊岸延伸铺设,而全线完工则要到光绪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这一时间节点与翁同龢在《翁文恭公日记》中的记载相互印证,为我们还原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可以说,西苑铁路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首次见到的铁路和火车,一些出入内廷的王公大臣也都由此见到了铁路和火车。
在北海公园中,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确实,这座看似熟悉的皇家园林,依然在向我们展示着它鲜为人知的一面。甚至,就连公园里那些看似普通的石桥、亭台,都藏着故事。找个时间,一起来北海公园转转吧~
营业时间
公园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6:00--21:00(20:30 停止入园)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6:30--20:00(19:30停止入园);
园中园及小庭院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8:00--18:00(17:30 停止进入)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8:30--17:00(16:30 停止进入);
(园中园景点除团城外,其他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
票务信息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票价:门票:10元 联票:20元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票价:门票:5元 联票:15元
持首次办理台胞证(签发次数为01)的台湾同胞一年内到景区游览免除门票。
地址、交通路线
地址:北海公园
北门:乘13、42、107、111、118、612、701路在北海公园北门下,乘地铁6号线北海北下
东门:乘5路在西板桥站下
南门、西南门:乘5、101、103、109、124、128、专1、专2路在北海站下
路线推荐
游览团城、琼华岛,约2小时
团城--北海南门--永安桥--永安寺--白塔--向东下山--琼岛春阴碑--长廊--漪澜堂、道宁斋--阅古楼--回永安桥可出南门
游览全园风景,约4小时
团城--琼华岛--漪澜堂--陟山桥--濠濮涧--静心斋--西天梵境--九龙壁--快雪堂--阐福寺--五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