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有一位被誉为“中国扎刻艺术大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扎(秸秆扎刻)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他用高粱秸秆创作出了故宫角楼、黄鹤楼、飞云楼等古建筑模型,这些作品不仅被各大美术馆收藏,还作为国礼送往海外。徐艳丰的艺术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偶遇”,却成就了一生的传奇。
蝈蝈笼里的灵感
徐艳丰,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1岁那年,他偶然得到了一个蝈蝈笼,这个小小的笼子激发了他对扎刻艺术的兴趣。在木工世家的熏陶下,他对古代建筑的“五脊六兽”和对称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琢磨和尝试,他成功复制了蝈蝈笼,并逐渐掌握了扎刻技艺。
高粱秸秆里的乾坤
徐艳丰的秸秆扎刻作品,通体上下所有接口不用钉子、胶水、铁丝或线绳之类的辅助固定,均采用传统木工卯榫结构咬合在一起,结构既稳又紧,且门窗都能开合。他的作品《故宫角楼》被专家鉴定至少能保存500年,这得益于他发明的“铁秆高粱”。这种高粱不仅密度大,而且韧性十足,光泽度美观,非常适合用于创作大型扎刻作品。
荣誉与收藏
徐艳丰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还多次获得国际奖项。1982年,天安门模型作为国礼送往日本 ,永清秸秆扎刻由此闻名国际。截至2024年,徐艳丰作品获70余项荣誉 ,故宫角楼、黄鹤楼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9年展出的滕王阁模型高90厘米,使用超25万节秸秆,最细仅1.5毫米 。
他的作品《天安门广场》被河北省政府作为礼物送给日本长野县。《佛香阁》《故宫角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外,他的作品还被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徐艳丰深知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尽管他的身体已经不能再独立完成大型作品,但他仍然坚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他不仅说服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放弃原有工作,专心跟随他学习扎刻,还走进校园,向学生们传授这门技艺。近年来,永清秸秆扎刻技艺先后受邀到多所学校开展讲学讲座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普及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徐艳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秸秆扎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他用高粱秸秆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扎刻艺术品,将这门古老的手艺推向了世界舞台。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徐艳丰和他的秸秆扎刻艺术,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