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或荆轲寺塔,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南约5公里的荆轲山上,是一座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荆轲而建的砖塔。荆轲因“刺秦王”的壮举闻名于世,后世为纪念其忠义精神而建塔祭祀。该塔是易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兼具纪念性与宗教性,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荆轲塔的始建年代尚无确切记载,但根据现存建筑风格及地方志推断,现存塔体可能建于辽代(约公元10-12世纪),后世历经多次重修,现存结构主要保留辽塔特征,部分细节可能融入明清修缮痕迹。
荆轲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约26米,具有典型的辽金时期佛塔风格,但因其纪念性质,又融合了传统楼阁式塔的元素。塔基为砖砌须弥座,饰有简单的浮雕纹样,部分已风化。塔身首层较高,南面设拱券假门,其余各面为假窗或浮雕装饰(如佛像、花卉等,部分已模糊)。密檐部分共十三层,每层檐口以叠涩砖挑出,檐角微微上翘,整体轮廓刚劲挺拔。塔刹原应有金属刹顶(如宝珠、相轮等),但现存部分可能为后世修复。荆轲塔整体风格古朴雄浑,兼具辽塔的稳重与纪念性建筑的庄严感。
荆轲塔矗立于荆轲山顶,可先远眺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感受“荆轲壮士”的苍凉悲壮意境。近观塔身雕刻、密檐结构及砖砌工艺,注意假门、假窗的装饰风格,体会辽代砖塔的技艺特点。作为全国少有的以刺客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士为知己者死”精神的推崇。虽为纪念塔,但形制受佛教密檐塔影响,体现了辽代佛塔建筑的普及与多功能性。与易县境内的清西陵、燕下都遗址等共同构成地方文化脉络。荆轲塔也是研究辽代砖塔形制、密檐塔演变的重要实例。塔身浮雕和砖砌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作为荆轲精神的物化象征,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意义。
荆轲塔在国内古塔中属于兼具纪念性与宗教性的特殊案例。与纯佛教塔(如应县木塔、嵩岳寺塔)相比,其纪念性质鲜明;与其他名人纪念塔(如杭州雷峰塔、大理三塔)相比,又保留了更原始的辽代风格。因其年代较早、保存较好,在河北地区辽塔中占有重要地位。荆轲塔主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但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部分细节(如浮雕、檐角)已磨损。荆轲塔是一座融合历史纪念与宗教建筑艺术的辽代古塔,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使其在同类古塔中脱颖而出。保存状况总体良好。
在易县县城南部,自东南而西南,依次呈弧形排列着五座塔,这就是:燕子塔、镇灵塔、黑塔、白塔和荆轲塔。这五座塔的修建,都和纪念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人物有关。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据《易县志》记载,荆轲山有圣塔院。经地名普查考证,原来,山上确有寺院遗址,故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
不要忘记点赞、分享和关注,有不错的出行方案也欢迎在浮云漂流瓶公众号分享。让我们一起守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附:荆轲(?-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荆轲刺秦王一事在当时乃至对后世都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杂家类有《荆轲论》五篇,是司马相如等论荆轲的作品。汉代画像石中也往往可见到以此事为题材的雕刻。晋陶渊明《咏荆轲》对他颇多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