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潭古道是北京十大古道之一,芦漂古道从卢沟桥到潭柘寺的主要道路,它东起卢沟桥,经长辛店、东王佐、沙窝、大灰厂、石佛村至戒台寺,再翻越罗锅岭(西峰岭)、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最终达潭柘寺。
如今,大部分古道被108国道等公路覆盖,仅保留了从门头沟永定镇石佛村遗址到戒台寺的一小段。芦潭古道早年间是一条山间土路,路面质量较差,不便于车马行走。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县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清西陵。为了拜谒皇陵之方便,乾隆年间由朝廷出资,将原有的道路拓宽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条石铺砌,当时称为“京易御道”。
芦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线,当时也得到了整修,拓宽展平,部分路段铺砌了条石或石块。康熙皇帝在1686年游历潭柘寺时,正是骑马走在这条小道上,留下了“岭腹层层小径斜,穿云陟尽石岭岈,涧中草屋流泉绕,万匹龙骧拥翠华”的诗句。乾隆皇帝在1742年从易县拜谒皇陵后,也在此留下了“轻舆辗春露,前旌破晓香”、“驱车历石蹬,岌岌互钩连”的诗句。芦潭古道,这条曾经的香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卢沟桥到戒台寺、潭柘寺,它承载着康熙、乾隆皇帝的进香足迹。如今,虽然古道已荒废,但两处古迹依然屹立不倒:一座明代的石碑坊,雕刻精美,气势磅礴;一处是500年历史的明代摩崖石刻,据说是北京唯一且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群。
石佛村的摩崖造像,是北京石刻艺术中的璀璨明珠。造像群共有19、连同圆佛共20尊,它们是同一朝代同一时期雕凿而成。山腰拐角处圆龛佛像两边的石刻文字,分别记载了京都清塔寺比丘成玉造和南无阿弥陀佛,据《门头沟文物志》记载,时间为嘉靖八年十二月,即公元1529年 ,与造像群的历史时期相吻合。最下方大佛的头部是在后期仿制的,而真正的历史原迹则被珍藏在门头沟博物馆中。
石牌坊既是过街牌坊,也可看作戒台寺的山门牌坊,是古刹寺外重要附属建筑 。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时重修 ,见证了数百年的往来兴衰。石牌坊处在岔路口,芦潭古道、庞潭古道在此交汇,上山路又分别通往戒台寺与潭柘寺 ,是门头沟、丰台区与房山区民众前往戒台寺进香的必经之路 ,如今成为古道徒步爱好者拍照、打卡的热门站点。石牌坊为青石錾雕仿木结构建筑,雕有28尊佛教人物,并施以孔雀蓝为主色的彩绘 。虽历经风雨,彩绘斑驳,但仍能想象出它曾经的绚丽模样。这些雕刻人物姿态各异,表情丰富,生动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被誉为“北京最精美石牌坊”。
芦潭古道在平原区,现已荡然无存,从丰台区大灰厂村进入浅山区,古道也不复存在。只是从石佛村开始有遗存,石佛村这段古道能保存至今,并且包括一座石碑坊和一处明代的摩崖石刻,值得一看。
北京十大古道是西山大道(王平古道北道)、玉河古道(王平古道中道:龙泉镇圈门过街楼~峰口庵关城)、庞潭古道(王平古道南道,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芦潭古道(京西古道之古香道,永定镇石佛村~戒台寺)、天华洞香道、仓米古道、将军关古栈道、永定河古道、张坊古战道、妙峰古道的合称。2002年9月,北京十大古道入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项目名列。2015年8月,北京十大古道入选国家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