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觉寺
西山大觉寺,又称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觉寺路9号。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元朝时期重修改成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建,更名为大觉寺。是金章宗时期西山八大水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
大觉寺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五檁,歇山顶,筒瓦屋面,明间开券门,正中砖砌卧匾,题“敕建大觉禅寺”。山门前建月台,两侧建有撇山影壁。
进入大觉寺山门,寺院占地面积约9500㎡,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体现了辽代契丹人“朝日东向”之俗。大觉寺主要建筑由中路寺院、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组成,中路为六进院落。第一进院内南北两侧有配殿各三间。
第一进院两侧有南北御碑亭两座,北碑亭建于明清时期,庭中立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阳刻明宣德三年御制重修大觉士碑文,碑阴刻正统十一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
南侧是南碑亭,建于明朝时期,亭中立石碑一通,螭首龟趺,碑阳刻清雍亲王撰送,伽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碑阴刻清乾隆十二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
寺内八景之一的“老藤寄柏”,在山门内的功德池桥旁有一棵古柏,上有老藤从下部树干分枝长出。
步入中间功德桥,南北两端各雕有龙首,石桥将放生池一分为二。
走过功德桥,院里西部左右各为鼓楼和钟楼,左侧是鼓楼,建于明代,造型古朴,楼内架设鼓一面。
右侧是钟楼,筑于明代宣德五年,造型古朴,楼内架设铜钟一座。
正殿是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歇山顶简瓦屋面,檐下是单昂三踩斗拱,额枋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金龙仿漆。
殿内供奉弥罗佛,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雕像。背后是韦陀雕像。
第二进院,大雄宝殿前是御制重修大觉士碑。此碑刻于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高1.95米,宽0.71米,螭首龟趺,碑文记载宪宗之母周太后出资修缮大觉寺。
正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院内的两侧建南北配房各三间,配房各建通门一座,以通南路、北路,正殿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殿后带三间悬山抱厦,外斗拱为三昂三踩,内槽为重翘五踩。
大雄宝殿的殿前月台一座,内供奉明代三世佛,现存三世佛像是1972年从智化寺迁移,南北两墙有二十诸天像,两侧西墙有十地菩萨像,板墙后则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寺像。
大雄宝殿室内井口天花会莲花瓣,木质蟠龙藻井。
第三进院,无量寿佛殿前左右各有一块碑。北面碑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为明孝宗所建,刻有《大明赦谕》,记载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奉周太后之命重修大觉寺,又称大明赦谕碑。
南面碑,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刻有《御制重修大觉寺》碑。
无量寿佛殿前,有寺内八景之二的“银杏树王”,在殿前不远处被称为”西山之冠”。树龄已逾千年,高约25米,树围近8米。乾隆皇帝曾赋诗赞。
无量观佛殿,灰简瓦歇山顶,殿堂古旧,严整宏伟,檐下“动静等观”四大金字的雕龙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殿内正中供奉着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泥塑沥金,宝相庄严。
第四进院,正面是大悲堂,又称大悲坛,双层建筑,面阔五间,两层悬有“最上法门”匾额,为清醇亲王奕譞手书,原为寺院藏经之所,原来的佛像已不存在,现在有《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
第五进院,坡上有寺内八景之三的“辽代古碑”,现位于大悲坛东北侧,汉白玉石质,碑身高1.5米,宽约0.8米。辽咸雍四年(1068年)刊立,刻有《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是奉辽道宗皇帝及萧太后之旨意而立碑。
继续坡上行,这是寺内八景之四的“松柏抱塔”,伽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松树和北面柏树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拥抱因此得名。
伽陵舍利塔高12米,覆钵式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有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是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吉祥样。
白塔旁有室内八景之五“灵泉泉水”。在大觉寺最高处的龙王堂前有一方水池,山后的灵泉汇集到水池的龙首散水上,喷入池中,
龙王堂,龙王堂为中路的第五层殿,二层面阔三间,进深六檩,悬山顶简瓦屋面,额枋绘旋子彩画,这里有《中国龙文化系列展~秦砖汉瓦画龙纹》。
登上龙王堂的二层,可以俯瞰大觉寺的全貌,伽陵舍利塔和灵泉池尽收眼底,二楼也是“秦砖汉瓦化龙纹”专题展览。
山顶北面有“领要亭”,建于清雍正年间,造型古朴雅致,乾隆帝曾赋诗“山水之趣此领要,付与三僧月小年”,亭名由此得名。
领要亭西面的“辽代石狮”,由花岗岩雕塑而成,面部残缺一半,这是清水院遗存。
沿着南路下山,这是四宜堂,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大觉士后,时为亲王的雍正皇帝赐名“四宜堂”。
四宜堂前栽有北京地区树龄最长的白玉兰树,是寺内八景之六的“古色兰香”,白玉兰树高十多米,相传清雍正年间,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约三百多年,玉兰花于每年清明前后绽放。
古玉兰的西面有一棵大柏树,是寺内八景之七的“鼠李寄柏”,在一米多高处分出两个主干,在分叉处长出一棵鼠李树,故称鼠李寄柏。
东侧的墙有一口井,是山上的泉水沿着明渠汇入而形成,井台上刻着“明慧井”三个字。
大觉寺的北麓有一组铜锅,筑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和乾隆十三年(1750年),为旧时大觉寺厨房餐具。
大觉寺玉兰院内,有寺内八景之八的“碧韵清池”,用一整块黑色大理石雕刻出来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从池中顺水道向下流淌,石头上刻有“碧韵清”三个大字。
方丈院内有两株七叶树,树龄已达500余年,其树叶是手掌,且为七个叶片而得名。
大觉寺历史璀璨悠久,殿宇宏伟壮观,佛像肃穆庄严,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千年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