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景明、正始年间(500—512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以前,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1982年2月23日,北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时北岳庙称北岳祠,唐代时称北岳安天王庙,宋代时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代时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到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去掉了历代所加封号,改称为北岳庙,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的北岳恒山位于浑源,但是北岳庙却在曲阳,其中原因是明代将恒山由大茂山改为玄武山,保留曲阳的祭祀功能,到了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又改祭祀于浑源。所以虽然浑源也有北岳庙,但最能体现祭祀北岳历史的神庙还是曲阳的北岳庙。
这块石头的品种名为雪浪石,据说是苏东坡命名的。曲阳历史上以石雕石刻闻名,这里出产的石料也是非常知名的。
神道现在已无存,相应位置的道路是现代恢复重建的。两侧有两个莲花池,称为东、西莲花汪,据说这池中的水是地下涌出的泉水。传说定州形如一头牛,曲阳就是牛头,这两个莲花汪就是牛的眼睛。北岳庙对面和东边的修德寺塔和文昌塔就是牛犄角。
朝岳门是北岳庙中见到的第一道大门,但其实这应该是第二道门,前面还有一道神门,但现在神门已毁,其位置就是入口处那道推拉栏杆的位置。
门前的石杵位置是牌楼的遗址,能看到支撑牌楼柱子的抱鼓石。
这两尊石狮子很有意思,表情和姿态都非常生动,不是常见的浑厚威武,反倒有些活泼灵巧的感觉,甚至感觉有点戏精脸。
御香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又称敬一亭、更衣亭,为祭祀北岳之前更衣上香之地,整体呈平面八角形,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四面设券门,保存状况很好。
亭内有一石质香炉,应该是后来补的,原来的香炉已经不知去向。香炉在这里的作用是焚烧松枝、檀香等香料熏香,并且皇帝沐浴更衣后,也会在这里亲自点燃三柱清香,以谢神恩。
凌霄门,北岳庙第三道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987年重修,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前设有八字照壁墙。
这里墙上嵌着两幅石刻,东边是金大安二年(1210年)的《北岳之图》,西边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北岳恒山之图》。两幅图中都清晰可见大茂山上山林茂盛、寺庙林立,作为北岳时大茂山也是很热闹的。
三山门是北岳庙第四道门,建于明嘉靖之前,单檐悬山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三连门形制,后改建成一门。1986年重修。
这里墙壁上嵌着的两幅画都是曲阳鬼,两幅都是照着德宁之殿中壁画刻画的,东边这幅上有明代曲阳知县赵岱的题铭。
西边这幅画的题铭时间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这个曲阳鬼的形象来自德宁之殿内壁画中,但这里看其形象反倒比较清晰,大殿内的壁画其实看不太清楚了。
进入这第四道门,就进入北岳庙的核心区域了。神道两侧各有一道碑廊和三座碑亭,其中碑刻数量多其质量高。
路的尽头是飞石殿遗址。据《定州志》和《曲阳县志》载: 虞舜和唐贞观年间,先后两次有飞石坠落曲阳,便建殿祭之,故取名飞石殿。据载,飞石长不满丈,宽四尺有余。飞石殿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 年) 烧毁。现存遗址保存有明代浙江人樊献科所书“飞石”二字和民国时期沈阳人李经正书“飞石殿遗址”碑刻。
飞来殿后就是这里最最重要的大殿,德宁之殿。
殿前有一幅《北岳恒图》石刻,此碑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曲阳知县周寅刻石。此碑绘制了北岳庙的范围和建筑布局。北岳庙规模宏大,古建成群,主要建筑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建筑平面布局呈“田”字形。碑阴记载了立图碑的缘由。北岳恒山在曲阳祭祀由来已久,明代出现了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的争论。因顾虑日后庙地被占用,故将北岳的地产财物绘于图上。
德宁之殿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重建,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大殿建在石砌的台基之上,坐北朝南,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占地面积2009.8平方米,通高25米,面阔9间,进深6间。
外带回廊环绕,重檐九脊庑殿式结构,琉璃瓦脊,青瓦铺顶,宫殿式双檐高啄的建筑外观。
正脊两端有高大的鸱吻,每个都是由16块琉璃件拼接而成。上檐正中悬挂“德宁之殿”门额,这块门额远远看着感觉不大,但实际高达3米、宽度2.4米,每个字的字径都有1.2米。“德宁”二字出自《庄子·外篇·天道》,其中记载“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取义还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大国的特点,祈盼天仁地慈、云雨有时,求的就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匾上有上下两处提款,上款“特旨重修真定路轉使司經歷官李庭瑞奉诚明真人命書”,下款“大朝至元七年正月一日施主建”。表明了大殿重建的时间和题字人的身份、姓名。主持修建这座大殿的人是全真教第八代掌教人诚明真人张志敬,“诚明真人”是中统三年(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给他的封号“光天体道诚明真人”的简称。五岳祭祀在古代祭祀体系中属于二级祭祀,可以由官员代皇帝出席,所以五岳祭祀的神庙建筑一般来说等级仅次于天坛、地坛等国家一级祭祀建筑。
殿檐斗拱为一朵、二朵式。檐枋上有精致的二龙戏珠木雕,从装饰上也可以看出德宁之殿出身正统、级别颇高。
古代木构建筑保存数量少和木头本身的质地有很大关系,另外就是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多有焚毁,所以保存到现在的数量很少,有很多史书记载中的恢宏建筑只能靠想象来弥补缺失。到了当代,木构古建筑的新问题是保养和维护,这些琳琅的构件看看就已经觉得好复杂了,维修难度可想而知。参观的时候感觉德宁之殿的出檐有点波浪状变形了,多少还是有点担心这座恢弘的大殿还能伫立多久。
大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四周有石栏板、望柱,柱头均装饰有石雕狮像,共计99只。殿台四角饰有四个螭首,全部地面均以方砖、条砖墁地,结实平整。
在殿前月台东侧的台阶下方一角有一只石虎,但是对面台阶处没有,不知道是原本就在这的还是别处移过来的。
德宁之殿除建筑本身之外,最出名的是殿内的壁画。原本殿内也有泥塑,但是后来被毁了,重塑过一次,效果差强人意。所以现在管理方又重新邀请老艺人为殿内诸神重塑金身,再过一段去看估计就能看到大殿规整的样子了。
殿内两幅巨幅壁画合称为《天宫图》,东壁为《云行雨施》,西壁为《万国咸宁》,描绘的是天地、五岳山神、四渎之神汇聚北岳衡山施云布雨以及返回天宫的场景。
东壁的《云行雨施》可以看做是上工图,诸位神仙齐聚北岳恒山布云施雨,为一方百姓送来福泽。
两幅壁画的布局都是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南侧画人物,北侧画人物。《云行雨施》图中最高大的人物高达3.3米。
前排左侧是东岳泰山山神,他五行属木,所以东岳大帝身着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这位神仙的样貌特像老子,可能是因为这是旁边那位是中岳嵩山山神,他五行属土,所以他身着黄锦飞裙,披光黄文裘,头戴中元黄农玉冠。
这个画面中左上角的巨龙为五爪巨龙,身姿矫健,腾云驾雾间正在施云布雨。右下角拿着大口袋那位神仙就是风伯,他正在施法刮风。
巨龙身形十分巨大,由于光线的原因要侧着才能看清。画面正中手拿笏板的神仙可能是四渎之神中的一位。画面上方是一组神仙伎乐人物,有三位神祇和几位伎乐人物,正中间那位有人猜测是神农氏。画面右侧一条大河奔流而下,上面依稀可见绿树山峦,描绘的应该是大茂山一带的自然风光。西侧墙壁上是《万国咸宁》图,描绘的是终身先施云布雨结束后返回天宫的场景。
画面中前排三位是山神,后面两位是四渎之神中的两位。右侧第一位是北岳衡山山神,他五行属水,五色中对应黑色,因此他身穿黑色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
其后为西岳华山山神,他五行属金,五色中对应白色,所以西岳大帝身穿华山神眼白袍,戴太初九旒之冠。
随后是南岳衡山山神,他五行属火,所以身着红色的朱光之袍,头戴九丹日精之冠。
壁画上方是知名度颇高的曲阳鬼。北岳庙的壁画据说是吴道子所绘,其依据之一就是这里人物造型飘逸,尤其是造型中这种衣袂飘飘的感觉简直就是“吴带当风”的现实表达。其中这个被大家称为“曲阳鬼”的人物尤其飘逸,被后世临摹最多。
画面上方还有一位身骑苍龙的人物,据猜测有可能是轩辕大帝,也就是皇帝。
画面北侧依旧是山水,这里是一条青色的河流蜿蜒曲折,从岩缝中喷薄而下。
北岳庙除了建筑和壁画,还有一个需要重点看看的方面,就是碑刻。三山门到德宁之殿区域内,在院落两侧都建有碑廊,还有六座碑亭。这些石碑记录了历代对北岳山神的加封和明代朱元璋撤销那些加封的历史事件,基本可以还原北岳山神名称变化的历史沿革。还有历朝历代对北岳庙的维护重修等历史事件,是还原北岳庙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东宋宜碑楼,始建于明代,单檐歇山顶,1994年重修。碑楼内保存明嘉靖十七年真定府知府宋宜祭祀北岳恒山神的《御制祭文》碑一通,为研究明代北岳庙祭祀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清重修古北岳庙碑记》、《登恒山六首》等石碑四通。
《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此碑刻于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碑文隶书,方劲有力。翰林院学士李荃撰文,吴郡戴千龄书丹并题篆。记述了唐玄宗天宝五年下诏封北岳恒山为安天王,天宝六年三月乙酉举行封王典礼的经过,体现了唐王朝对北岳祭祀的重视。
《五代王处直重修北岳庙碑》,此碑刻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碑文行书。定州节度使刘端撰文,定州文学王知新书丹。记叙了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在政局动荡时期重修北岳庙一事,详细描写了北岳庙巍巍之势及重修北岳庙的浩大工程。
王处直是唐至五代时期的一位名将 ,封号从太原王再到北平郡王,最后成为有一方割据势力的首领,他的墓也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石刻精美著称。
洪武碑楼,始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1996年重修。碑楼内保存《大明诏旨》碑刻一通,明洪武三年立。碑文记载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重新颁发圣旨,规定国家祀典,所有岳、镇、海、渎等一律废去原有封号,另立新的名称。
这通石碑所刻的内容就是北岳山神现在没有那些玄幻封号的原因,并且朱元璋的这个主张被清代执政者采纳,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碑楼里还有一通《魏故侍中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碑文记载了邸珍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身、风度、武功、政绩和职位封爵,据《县志》载,此人虽官居高位,但人格低下,他投降异族,侵扰中原,暴虐残忍,不得人心,所以在46岁时便为州人所杀。
王禹偁碑楼,碑楼为2000年重建,亭内保存一通宋代淳化二年(991年)的,王禹偁撰文、黄仲英书写的《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碑文记录了北宋时重修北岳安天王庙的经过和意义。
西侧碑廊内容一样丰富,碑楼和东侧对称也是三座。
《邸府君碑》,此碑刻于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碑文楷书,字体圆浑,结体绵密,极具书法价值。碑文记载了中山上曲阳人邸证朝的生平事迹,弥补了现存史书内容的不足。
《高比丘僧修定国寺记》,此碑刻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碑文楷书。记载了北齐皇族高叡潜修佛法,修建寺庙的功绩。其中记述的重修定国寺的情况,对研究河北北朝时期佛教流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唐李克用题名碑》,此碑刻于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碑文楷书,下部字迹剥落。记载了因幽州侵扰中山,李克用率五十万众亲来救援,同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到北岳庙祈祷。后幽州请求和解,又到庙拜谢恒山神灵护佑一事。
韩琦碑楼,单檐歇山顶,2000年重建。碑楼内保存《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碑刻一通,宋皇祐二年立,韩琦撰文并书丹,字体楷书,兼具颜真卿和柳公权之风骨。
这三通从左到右分别是《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和《大唐北岳祠碑》。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书体为汉隶,遒逸浑厚。安喜县尉李逖篆额,陈州长史郑子春撰文,崔镮书丹。记叙了北岳的险要位置、丰饶物产及庙宇的悠久历史。表彰了刺史段崇简和地方官吏对祭祀的重视,修葺、扩建庙宇一事。
《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碑文行书。韦虚心撰文,陈怀志书丹。描绘了北岳恒山的雄伟气势,赞扬了恒阳县令及其僚属的政绩和品格,歌颂了北岳神灵镇压外寇,讨逆护国之功。
《大元封加北岳手诏》,此碑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碑文楷书。全真教掌门张志仙篆额并书丹,上部为八思巴文,下部为汉文。元世祖忽必烈加封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下的诏令。
大宋碑楼,始建于宋代,重檐歇山顶,1999年重修。碑楼内保存《北岳安天元圣帝碑铭》一通,宋大中祥符八年立,陈彭年撰文、邢守元书,碑文行书,笔致轻盈,自然匀适,在宋代行书碑中可谓上乘之作。
西宋宜碑楼,始建于明代,单檐歇山顶,1994年重修。碑楼内保存明嘉靖十六年《曲阳重修北岳庙碑文》一通,由吏部尚书许赞撰文、兵部尚书张瓒书丹、户部尚书王尧封撰额。碑文楷书,书法瘦硬、结字平正,为明碑中之精品。
看完庙和石碑,要是有时间可以再看看入口附近的北岳文化陈列馆。如果对北岳的历史变迁不太熟悉,可以先看这座展馆,这样再看里面内容会更好理解。
这个馆内的镇馆之宝是下面这座唐代武则天时期的白石盘龙石灯,国家一级文物。这座石灯自下而上包括圆形基座、盘龙柱、八角形托盘、圆形仰莲座、灯室及屋顶组成,通高3.2米,为唐代延载元年(694)之物,是现存唯一一座武则天年间的石灯。
这座石灯的年代确认除了铭文所刻时间之外,还有用字这方面的证据。石基座上刻的文字中有武曌造字,右侧从下往上数第二个字,有个小圈的那个,是武则天造的18个字之一,“日”字。
北岳庙马路对面,有一座修德寺塔,推荐顺路看看。塔下的地宫出土了很多精彩的文物,基本都在市博、省博展出。
修德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现存部分塔体为宋代天禧三年(1019年)四月修建。2006年5月25日,修德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形制为平面八角形,通高32米。基座下部为八角形塔座,挑出双重莲瓣以承托第一层塔身。首层塔身正面辟门,内有塔心室。墙面有残损壁画两层,上部砌三层小仰莲,再上为叠涩檐。
二层为实心花束状塔身,高10.2米,三至五层均为叠涩砖出檐、收分,以灰筒板瓦作顶,刹座为砖砌蕉叶。
三至五层单檐方形小佛塔,每层24个,共120个,小塔造型一致,均于双层莲瓣上起方形塔身一级,底部做出三层莲朵,叠涩顶,山焦宝珠为刹。
三至六层塔身为四层楼阁式,构造基本相同,底层环门一周饰勾栏,均于南面辟券门,其他各面做盲窗。顶层以叠涩砖出檐,以灰筒板瓦作顶,刹座为砖砌蕉叶。
离修德寺塔大概2公里多的地方还有一座文昌塔,也叫文峰塔。这两座塔传说就是曲阳牛头的两个犄角。当年这里曾经有一座文昌阁,后改为恒阳书院,是当地的学校。文昌塔建于文昌阁后,因此得名。这座塔得功用是为了振兴文风,希望多出文人。
这座塔始建年代有清乾隆年间和明代两种说法。每年夏至正午时分塔无阴影,故称“文峰塔影”,为曲阳古八景之一。2003年5月19日,文昌塔被曲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塔为七层檐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17.6米,直径3.8米。塔基台高2米,东西长10米,南北长8米。一二层之间有龙凤砖雕和两层仰莲瓣装饰。
塔第二层为塔心室,北面辟有券门,以上各层为实心。4—7层开有假的券门,各层都为菱角牙子重叠出檐。塔身只在北面开一假门,各层叠涩出檐很小,非常简朴。顶部为莲花宝珠塔刹。1996年因雷击,文昌塔上半部被毁,现在所见的塔是2000年时县政府修葺的成果。
曲阳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还是挺丰富的,这次没时间去看八会寺刻经了有点遗憾,下次还想再去转转。而且曲阳的饭很好吃,炒烧饼这么奇特的菜式真是第一次见识,曲阳一日游可以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