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药王庙,位于保定市安国市区南部,是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 原名“邳王神阁”,始建于东汉, 后又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拓址新建。
三皇殿是药王庙里最宏伟的单体建筑,建于2011年,建筑风格威严尊崇,气势恢宏,肃穆壮观。屋顶覆黄色琉璃瓦,凸显皇家气派。殿内供奉的是中华人文、中医药文化始祖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里面的藻井尤其好看。
药王庙原建东汉建武年间(25~56年)。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又拓址新建。明、清两代,历次修葺。期间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仿照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的药王庙,以邳彤墓为中心,扩建药王庙。1958年始,原安国县对药王庙进行了修复。
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热爱医学,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市)南门外。《祁州志》载,邳彤死后葬于安国南关,死后在宋朝“显灵”,为宋秦王治愈顽疾,被立庙祀之,并加封为王。
后殿又名寝殿,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殿内塑药王邳彤及其两位夫人塑像。
正殿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叠梁式硬山顶结构,前抱厦,彻上明造,黄瓦绿剪边,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塑药王及文臣武将塑像11尊。前山门窗上部走马板处有五块壁画,描述了药王邳彤的生平事迹。
殿中正位为药王身着龙袍的全身坐像。药王两侧,分立着八名雄姿英发的武将。
药王庙亭南北两侧的配殿里供奉着中国十大名医:扁鹊、黄莆谧、徐文伯、张仲景、孙琳、张介宾、刘河间、孙思邈、华佗、张子河。其中扁鹊、华佗、张仲景最为大家所熟知。
药王墓亭在药王庙的中院。墓为亭式,木拱起脊,琉璃瓦顶,外形玲珑别致,富有民族特色。墓碑上书有“敕封明灵昭惠显王之墓”。墓碑南北两廊及西面,碑碣有几十块之多。
马殿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是药王庙的正面山门殿。硬山顶叠梁结构,后出廊。门楣悬“药王庙”匾额,为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刘墉所书。因为药王武将出身,殿内塑红白两匹战马,四名马童分立。
两根铁铸旗杆高24米,每根重约十五吨,盘龙翔凤,悬斗挂铃。两根铁旗杆上铸有一幅对联:“铁树双旗光射斗;神庥普荫德参天。”
木质牌楼高8.4米,为三栋四楹庑殿顶,为国内木制牌楼之珍品。
这座庙宇坐东朝西,由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院落组成,并辅以两个跨院,内含马殿、药王墓亭、正殿、后殿、名医殿、碑房、钟鼓楼等17座精致建筑。
随着药王庙的声誉日渐提升,一些精明的药材商人开始看到了商机,纷纷在庙会周围摆摊卖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摊贩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药局。药材的经营活跃带动了药材的种植业的发展。据记载,到了明末,安国中草药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到了清朝,药材种植更加兴旺,种植的品种已经达到300多种。安国种植出来的药材因为地域条件的独特,被认为是地道纯正的,药效好。在药材加工方面,安国的技术水平也很高。明朝时期,安国已经生产了数百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一些著名的中医药堂也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清朝中叶,药材交易更加繁盛,各地的外地药商纷纷来到安国庙会上销售山珍海货和皮货,而带来的药材则被安国的药材商人购买。外地药商将安国药材运到各个角落,使安国逐渐成为药材的集散地。安国的药市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举国闻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一座药王庙,千年药业史。药王庙建成后,进香参拜者纷至沓来,逐渐演进为药材庙会。经过历时的陈酿与积淀, 成就了安国延续千年的中药产业,被冠以 “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