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到山西旅游的爆火,2024年掀起了一股古建文旅热潮。
为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觉醒”对中国古建之美的认知:从飞檐、斗拱到亭台庙宇,再到鸱吻、藻井、五脊六兽,尽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除了山西外,帝都作为六朝古都,燕、辽、金、元、明、清均建都于此,汇聚了风格各异的古建寺庙。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小伙伴们一起逛帝都,赏古建吧~
太庙
时隔一年,太庙的主体建筑——前殿终于在万众期待中重新开放了。
说起太庙,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并不多,更多还是电视剧《知否》中大娘子那一句经典台词“我父亲配享太庙”。
太庙之所以在帝都拥有如今的地位,跟中国的祭祀礼制文化有关。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也就是说,只有天子的宗庙称太庙,而公卿大臣的宗庙称家庙,庶人只能在宗族祠堂祭祖。因此,太庙是我国宗庙的最高等级,并严格按照周代“左祖右社”的礼制,即太庙设在皇宫左侧,社稷坛设在皇宫右侧。
目前北京的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除此之外,太庙和历代帝王庙、孔庙并称为北京皇家三大庙宇。
太庙主要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占地约14万平方米,四周以三道红墙相围,内植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其中,前殿也称享殿、祭殿,是皇帝祭祀时行礼的地方;中殿在享殿后面,又称寝殿,是平日里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后殿叫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
目前开放的只有前殿,殿高32.46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面阔十一间,是国内唯一拥有与故宫太和殿一样规格殿宇的场所。
整个殿宇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金砖铺垫的配置,同时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九龙贴金题额,满汉双文书写“太庙”大字,十分宏伟壮观。
与此同时,太庙享殿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殿内有68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
除此之外,太庙几乎所有建筑每个檐角上都配有琉璃瓦雕饰的仙人走兽,其中享殿檐角的仙人走兽数量最多,共有十个。
对于古代官员来说,配享太庙可谓是最高荣誉,会被供奉在享殿两侧的配殿。
这里共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例如多尔衮、张廷玉(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汉臣)、傅恒等。
目前殿内还有「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可供参观,可以了解到太庙从古至今的发展事迹,以及皇家祭祀的基本流程。
走出大殿,太庙还前设戟门、庙门,以及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等在正中间,而井亭、神厨、神库、配殿等建筑则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两侧,辉煌夺目、错落有致。
当古典恢弘的建筑,复古的红墙绿瓦,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让人充分感受帝都穿越数百年的厚重与静美。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在帝都古建中,如果你想尽情感受一下石刻艺术的魅力,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必须打卡一下。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北京地区第一家收藏、研究、展示石刻文物、艺术的专题博物馆,包括墓志铭、碑刻、石狮、石雕等,涵盖了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的作品。
其最开始是在明代真觉寺遗址上建立的,同时因寺内的金刚宝座顶部平台上有五座佛塔,也被称为“五塔寺”。一进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金刚宝座塔,与矗立在塔前的两株近600岁的古银杏树。
每年一到深秋,银杏叶变得玲珑剔透,层林尽染,庄严古建庙宇在百年古银杏树的映衬下,也越发超然圣洁。
其是我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金刚宝座式塔,也是明代建筑石刻艺术的杰作,将中外建筑的风格特点进行完美融合。
梁思成曾称其为同类型建筑中“最精的代表作”“最杰出最重要的实例”。
金刚宝座塔是典型的明代宗教石刻,建于明永乐年间直至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竣工,其是仿照印度释迦牟尼得道处菩提迦耶寺的大塔,由汉白玉石和砖砌筑而成。
主体建筑通高17米,分为宝座方形台与五座小塔两部分。其中方形台象征着释迦牟尼打坐时的石台,五座古塔象征五方佛祖,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建一密檐式小塔。
而宝座最下层是须弥座,建在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台基之上。从须弥座至宝座顶共有五层,每层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龛,每个龛内刻坐佛一尊,统计1561个。
虽然塔身结构是仿印度,但是外部装饰上则使用大量中式建筑,其中五层塔座的短檐檐头刻出筒瓦、勾头、滴水及椽子,还有仿木斗拱、藻井等。
清代的时候,在宝座平顶上又添建了纯中式的琉璃罩亭。
我们前面刚说了整座建筑共有四小一大共五座石塔,象征“五方佛”,据说印度高僧进贡的五尊金刚界金佛分别埋在其下。
五座塔顶均有小型覆钵式塔刹,中间大塔的塔刹为铜质,其余四座小塔为石质,不仅装饰有四大天王、力士等法相,法轮、金刚杵等法器外,还雕刻着宝相花、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以及《吉祥海赞》藏文和梵文经咒等。
除此之外,金刚宝座塔也是帝都为数不多的明代砖石结构、无梁殿的典范之作。
其采用了明朝初年始用于宫殿、寺庙的砖石拱券结构的建筑技术,用砖、汉白玉石和青白石砌筑竣工,南北各开券门通入塔室(券面上刻有狮、大象、孔雀、飞羊等),堪称国内明代石刻艺术的代表。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陈分为露天陈列和室内陈列两部分。
露天陈列除了金刚宝座塔外,还有各种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铭、书法碑贴、寺庙碑、会馆碑等。
而室内陈列则展出“真觉寺资料陈列”、“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北京地区石刻、石刻露天陈列”。
《石刻萌史陈列》则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从汉唐、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到明清,各个历史朝代雕刻语言和造型特点来进行深入感受和体验。
而《北京石刻文化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地区石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堪称“北京的碑林”,非常值得细细品味鉴赏。
天宁寺
欣赏完了明代石刻艺术,如果你还想体验一下辽代石刻雕像之美,那得来天宁寺。
天宁寺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最初名为光林寺,隋唐时期又先后改名宏业寺、天王寺,到了明朝才最终确定为天宁寺,是北京现存始建年代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山门正中是石拱形券门,券门两侧各有一扇石券窗,券门之上题有“敕建天宁寺”金字匾额。
寺内的天宁寺塔则建于辽代,为一座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高57.8米,内有阶梯通向顶部,在辽南京时期,这座佛塔可能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物。
同时天宁寺也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制,其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十三层密檐,不设门窗,每层均系有风铃,共有3000多个,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叮咚音响。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称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而下部是塔身和须弥座,须弥座是用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塔身则刻有精美的浮雕,上面刻画的有些泥塑的金刚力士,而三层仰莲瓣能托起塔身。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蚀,其露出内部的木骨架,庄重严肃中又带有别样的美感,充分显现的古人智慧与审美,让人不禁赞叹。
据说塔内还包裹着一座隋塔,相传隋文帝时,阿罗汉送隋文帝几十颗舍利子,其中一颗就让来自幽州(今北京)的和尚释宝岩带回宏业寺(今天宁寺),建塔安奉。
目前在帝都城内,除了燕角楼遗址牌楼,辽代在北京的痕迹并不多,而天宁寺塔则非常来值得打卡。
万寿寺
在帝都寺庙虽多,但要说集寺院、行宫与皇家园林于一体,还得看有着“京西小故宫”之称的万寿寺。
同时,这里还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现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近五万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
主要包括历代书法和绘画,碑帖及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宫室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
万寿寺的历史可溯源到明万历五年,当时的慈圣皇太后常年烧香礼佛,并捐资修建这座寺庙,后万历赐匾额为"护国万寿寺",并由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撰写建寺碑文。
到了清朝,万寿寺更是被列为庆祝太后寿辰的重要场所,其中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在这里举办了三次大型祝寿活动,又令人将长河对岸仿照苏州买卖街巷的样式修建了“苏州街”,从畅春园至神武门沿途之处皆热闹非凡,十分震撼。
因此我们在从踏入万寿寺开始,就能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寿”的元素。尤其是山门殿顶的这幅《青天流云百蝠图》彩绘,画中近百只姿态各异的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寓意“洪福齐天”,
万寿寺初创时占地五百五十亩,后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中、东、西三路的建筑格局。
其中,中路是万寿寺的主体建筑部分,共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万佛楼。
慧日长辉殿是万寿寺的主殿,位于天王殿后,殿内楹联为乾隆御题: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
内里供奉了三世佛像、观音菩萨像、十八罗汉像等。
值得一提的是,院门顶部洋式做法源于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结合中西方风格,与圆明园西洋楼同龄。
万寿寺如今归属北京历史博物馆,寺内配殿中也陈列了数个展览。其中天王殿中的“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讲述了历史最早追溯至明万历五年(1577年)的万寿寺的整篇往事。
古刹滚过历史车轮,皇家风骨犹存,秋日里在万寿寺内闲逛,感受古寺的庄严肃穆,别有一番风味。
西黄寺
最后,如果你还想要感受藏教文化在明清时代的魅力,就来西黄寺吧。
西黄寺是北京唯二的藏传寺院之一(另一座是雍和宫),始建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清朝时期藏传佛教领袖们在北京的驻锡之地。
当年,为了融洽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顺治皇帝派使臣邀请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首领——罗桑嘉措进京会晤,同时下令为其修建驻锡之所,次年建成。
之所以名为西黄寺,主要是因罗桑嘉措所属的格鲁派也被称为“黄教”,僧人需要着黄色僧袍、戴黄帽。
同时,由于这里只作为藏传佛教入京的居住场所,因此几乎不对外开放。
正所谓“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寺内最值得一看的建筑就是清静化城塔。
其不仅是北京四大金刚宝座塔之一,也是清代佛塔中的精品,被誉为“北京白塔之冠”。
这座石塔是覆钵式喇嘛塔,建在3米多高的台基上,中央为主塔,高15米,其主要由塔、前后汉白玉牌坊、护塔兽以及东西碑亭组成,而大塔周边还有四个小塔。
同时其还集汉、藏、印(度)建筑风格于一体,布局与结构上参照了印度风格,在装饰佛教元素上借鉴了藏传佛教艺术。
主塔由顶部、塔身及塔基组合而成,其中整个塔身都布满精细的花纹浮雕,最下面为八角形的须弥座须弥座以莲花、卷草、云彩、蝙蝠等为纹饰。
西黄寺内还有多个展厅,常设展览有藏传佛教三级学衔展、班禅塔展以及乾隆皇御笔石刻展。
与此同时,由十世班禅大师亲手创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就设在寺中,许多藏地的高僧还会定期来此学习、修行。因此相比其他寺庙,西黄寺是需要提前预约的,只能在周六、日参观。
欣赏了帝都古建闲逛的好去处,你有没有被它们美不胜收的景色给感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