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引入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水源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由潘家口水库放水,沿滦河入大黑汀水库调节。引滦工程总干渠的引水枢纽工程为引滦入津工程的起点,穿越分水岭之后,沿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内的黎河进入天津市境内的于桥水库调蓄,再沿州河、蓟运河南下,进入专用输水明渠,经提升、加压由明渠输入海河,再由暗涵、钢管输入芥园、凌庄、新开河3个水厂,引水线路全长234千米。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开工。1983年9月11日通水。
“滦水园”位于北辰区南仓村,原为北运河故道,西接北运河,东邻京津公路,占地6.88万平方米,是北运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中最大的园林景观,体现引滦入津给天津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新世纪天津人民以跨越的步伐开创新未来的美好前景。全园由“引滦微缩景观”、“城市聚景”、“繁华似锦”花坛、“跨越”主雕塑和引滦展览馆广场5个景观构成。
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主水源海河的上游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原因,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
那时天津面临严重的水源短缺,城市用水量由原来的每天180万立方米降到100万立方米,后又压缩到70万立方米。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涩咸水。工业生产用水由原来日用77万立方米降到45万立方米,天津第一发电厂被迫停止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随时面临停产威胁。天津港内河港区5个5000吨泊位停用,水源短缺迫使人们不得不超量抽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每年以80毫米的惊人速度沉降。百姓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全线告急。特别是我们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苦涩难咽,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自来水腌咸菜”成了当年天津的一大怪。
为解天津无水可用的燃眉之急,1981年5月15日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李瑞环同志陪同万里同志来津考察。为解决天津、唐山两市的用水问题,1981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潘家口水库年可分配量的19.5亿立米水中,分配给天津市用水10亿立米,给唐山城市用水3亿立米,余下供唐山地区的农业使用。同年7月11日,天津报送了引滦入津北线设计任务书,1981年8月1日水利部批准“引滦入津,9月4日天津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报告请求将引滦入津工程交天津全权负责。9月12日中央做出重要批示,批准了天津的请求,9月27日成立了“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李瑞环同志任总指挥。1982年5月11日李瑞环同志在河北遵化正式宣布引滦入津工程全线开工。
引滦入津工程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河道整治工程、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泵站、输水明渠及其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组成。引水枢纽含入津、入迁2个水闸,引水流量分别为60立方米/秒与80立方米/秒,分别向天津市和河北省唐山地区输水。这是一个包括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统。引滦河道自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坝下至天津全长234公里,全线隧洞、泵站、管道桥梁等工程项目共有215个。引滦入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集中了168个单位参建,调动驻津和铁道兵两只部队,得到了京津冀及全国各地几十个单位的协作,这项工程成为军民合作、部门合作、地区合作、城乡合作的典范。700万天津人民全市动员,施工高峰期义务劳动大军和民工参建人员达到20万人。河北省宽城、迁西、遵化三县人民,为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淹没了数万亩耕地和果园,几万百姓迁居他乡。淹没范围包括承德、唐山两地区四县,11个公社40个队,迁移人口3.07万人,淹没土地3.34万亩,淹没房屋1.91万间。
工程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建成一条12.4公里长的引水隧洞。打通这条穿过河北省迁西县起伏的群山向西通向天津的引水隧洞,就成了工程的关键。铁八师和天津驻军六十六军198师还有铁十一师52团分别担负其中施工的主要任务。引水隧洞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咽喉,正如当时的顺口溜形容的:“地下水长流,坍方没个头,石如豆腐渣,谁见谁发愁。”在那个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年代,这条隧洞,如果从一头开挖要30年,从两头开挖要15年。可是,干渴的天津,不能等待。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1981年12月12日,5号斜井第一个破土动工,铁八师四十团打响了整个引滦工程的第一炮。时值隆冬,往年正是施工队伍猫冬的季节,一到驻地,官兵们积极请战,齐膝深的水面冻着一层冰,战士们挽起裤腿就跳进刺骨的冻水里,大家轮流作业,唯一的取暖方式就是下水前喝点白酒。按照常规引水隧洞从两头打,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任铁八师参谋长的景春阳提出采用“长隧短打”的方法,在引水隧洞上方分别凿开17个通往隧洞的斜井,每个斜井到达引水隧洞位置后,拐向两边延伸掘进,再加上隧道出入口,总共开辟36工作面同时掘进,这样就大大缩短了隧洞打通的时间。自此,在河北省迁西县景忠山,铁八师拉开了引滦工程隧洞施工攻坚克难的大战序幕。部队指战员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7条斜井的开凿任务,做好了施工准备,1年零2个月时间完成了10多公里的隧洞开挖和衬砌任务,比计划提前1年多时间。
景钟山主峰附近,有段被称为隊洞不可穿越罕见的特大断层,长达212米。最后上级把正在江西参加国家重点工程施工的铁道兵十一师五十二团紧急调来,把攻克14号斜井与15号出口之间的隊洞施工任务就交给了该团的一营和二营,212米的特大断层就在其中。五十二团战士在“闷罐车”里度过了三天二夜,于1982年1月28日清晨,抵达河北省遵化县建明火车站。大家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立即开展作业,直到深夜才把十多节车皮设备和物资全部安全转移到了施工驻地,经过二个月的艰难施工,战胜了斜井坡度大、地层破碎、富水、塌方等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了进洞任务,为引滦入津工程开工典礼献上一份厚礼。
1983年元旦上午,天津市长兼引滦工程总指挥李瑞环同志来14号斜井视察。正当准备进洞口视察之时,突然从洞里传来了地动山搖的大塌方,这场塌方让引滦入津工程的各级领导一扫之前一片乐观的看法。不久李瑞环总指挥和胡耀邦总书记指示:“引滦工程成功与否关键看铁道兵十一师52团了……”总书记还说:“令十一师迅速增强兵力,确保工程按期完工!”
施工期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原有编制撤销。原计划通过15个隧洞增大工作面来加快工程进度,谁料地下情况复杂,时常塌方,还牺牲了不少战士,废弃两个隧洞后重凿新洞才能赶上进度。铁八师正是负责其中引水隧洞的关键部分,而部队撤销的消息突如其来,基层战士们一时难以接受,部队和官兵将来的去留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进度,这个时候传来了好消息:天津市政府同意相关部队战士都在天津落户转业,并得到天津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原本不知如何是好的战士们,一下子有了底气。当甘甜的滦河水流入天津的时候,“吃水不忘挖井人”许多参与引滦入津工程的战士就此留下,成为天津人。
在引滦入津施工工程中,先后战胜大小塌方591次,攻克大小断层239处,排出地下水370万立方米。在深埋斜井作业时,人工开挖情况下创造了单面月掘进103.6米、单口月掘进167米的好成绩。铁八师四十团被誉为“劈山凿洞”的穿山虎。1983年3月28日,引滦入津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铁八师最终经过1年零4个月的浴血奋战,高速优质地完成了这条原计划3年才能打通的“地下长廊”,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在整个引滦工程中共有17名战士在打通引水隧洞时牺牲。
为早日凿通隧洞,这支队伍的17名战士牺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倒下……正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仅用一年时间,甘甜清澈的滦河水便流进千家万户,结束了天津人喝苦咸水的历史。”景忠山下的三屯营镇,有一座引滦入津战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引滦入津工程施工中牺牲的21名建设者而建。拾级而上,纪念碑上刻着21名牺牲人员的名单:17名战士和4名工人。牺牲人员来自河北、云南、四川、黑龙江、湖南、山东……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42岁。他们为了天津人民的幸福生活,远离家乡,长眠于此。
引滦工程是一项超大型跨流域的城市供水工程,集引水、输水、蓄水、配水、净水为一体。自潘家口始,在全长234公里的引水线上,修建的保证供水的工程113项,隧洞、治河、挖渠、闸涵、泵站、桥梁、水库、导洪、暗渠、管道、水厂,共完成石方85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64万立方米,安装设备2776台,完成土方3400万立方米。仅将这些土方铸成1米高70米宽的土堤就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国家总体验收结果工程优良率100%。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成为全国重点工程的样板。
海河起点三岔河口,“盼水母亲”主题雕塑高高耸立。18米高的大理石三角形碑座上,汉白玉雕刻的母亲形象怀抱婴儿、目视碧波,似乎在凝思着海河的今昔。碑座侧面,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九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座矗立在天津人心中的碑!碑下,清澈的河水哗哗东流,似乎在向人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1983年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全长234公里的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了。9月11日,人们打开自来水管,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天津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
40年过去了南水北调等多重引水工程的实施,滦河水已不再是天津唯一的用水来源,但引滦精神及其区域协同的治理经验,在津冀人民心中,是一笔珍贵而永久的财富。
“在这喜迎新春的时刻/我手捧香茶唱支歌/千言万语汇一起/都在我的歌中说/献给光荣的解放军/献给光荣的幸福的开拓者……”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于淑珍的一首《滦水香茶献亲人》引发雷鸣般掌声。在天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提起这首歌还能哼上几句。
为庆祝引滦入津工程的胜利通水,天津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每户供应一两茶叶,让每家每户都尝尝甘甜的滦河水沏的茶水。
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一举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至2009年9月11日已经安全运行26个年头,累计向天津供水192.2亿立方米。天津城市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全国饮用水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工业生产缺水的被动局面得到扭转,不仅使用水较多的缺水企业全部恢复生产,而且使天津港获得了新生,新港船闸得以重新开启使用,停产三年之久的内河港区码头恢复了生产;同时为新建企业提供了可靠水源,加速了工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成为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天津市还大大提高引滦输水保证率,减轻水体污染,保证入市引滦水质量,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与此同时,天津还结合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他们把"古有都江堰,今有引滦线"作为奋斗目标,从而使引滦入津这条"生命线"成为天津市又一条靓丽的文化生态"风景线"。
2017年6月,天津市正式与河北省签订了《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天津市各出资3亿元共同设立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引滦入津水污染防治工作。此后,津冀两地还将持续探索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新模式。
天津水务集团所属引滦潮白河分公司、引滦尔王庄分公司、引滦市区分公司三家原水资源配置分公司负责引滦原水板块原水运行管理、工程维修和应急处置等职能。引滦潮白河分公司:负责引滦入津工程第一级提升泵站-潮白河泵站、九王庄进水闸、34.2km引滦输水明渠等水工建筑物的输水管理和汛期排涝任务。
引滦尔王庄分公司:负责尔王庄水库、明渠泵站、暗渠泵站、18.129km输水明渠、6.479km暗渠等水工建筑物的输水管理和汛期排涝工作。
引滦市区分公司:引滦大张庄泵站、10km输水明渠、18.2km输水暗渠等水工建筑物的输水管理和汛期排涝工作。负责宜兴埠水源地管理所,负责补充天津市海河两岸的工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工作。
1981年3月铁道兵十四师合编到铁八师,1984年1月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改称为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1999年9月归属中央企业工委,改称中铁第十八工程局,2003年3月,归属国资委管理,改称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3月随中国铁建整体上市。这支为天津人民引滦入津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部队一直留在天津,成为了天津人的一份子。
中铁十八局在四十多年的施工历程中,曾承担成昆、襄渝、大秦、南昆、京九、西康、内昆、秦沈、西南、渝怀、青藏、武广客运专线等30多项国家大型铁路工程建设;成渝、京沈、太旧、京福、铜黄等56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引滦入津、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太平驿电站、洪江电站、曲靖电厂等水利水电工程和火电工程;石家庄北二环路、呼和浩特鼓楼立交桥、天津滨海立交桥、重庆市石黄隧道等100多项市政工程建设;大连轻轨、北京轻轨、天津轻轨等4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北京京通新城小区等300多项房屋建筑工程以及香港西部地铁、尼日利亚铁路改造、巴基斯坦上斯瓦特引水工程、沙特朱拜尔公路等海外工程建设。
在桥隧施工中先后创造了10项全国第一:中国第一特长铁路隧道-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全长18.45公里);亚太地区最大断面导流洞-湖北清江隔河岩电站导流洞(22米×20.5米);亚洲最大直径电站调压井-四川太平驿电站调压井(直径28.6米、深80.5米);小断面独头掘进最长的隧道-甘肃金昌冷龙岭隧道(独头掘进6800米);世界上最高的V型支撑铁路桥梁-南昆铁路八渡南盘江特大桥(115.6米);整体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桥"-内昆铁路李子沟特大桥;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互通式立交桥-天津滨海立交桥(总面积87322平方米);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青藏铁路(海拔5072米);中国最长的公路隧道-陕西西柞高速公路终南山隧道(18436米);世界第一T构宜万铁路马水河大桥;中国最大断面地下洞室工程均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
引滦入津30多年这条输水线从没停止过,甘甜的滦河水流入万千天津市民家中,滋养了一代代天津人。今天天津实现了长江水和滦河水双水源供应,引滦水依然是天津重要的饮用水和生态水源。饮水思源,天津人永远不会忘记建设者跨越234公里的送水“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