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工业之声最早是从三条石的石板路上传出来的。1959年由聂世成祠堂改建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当年9月27日正式开馆,由周恩来总理亲笔为该馆提名。这个馆是以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机器制造业发展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地方专业性博物馆。1976年因地震损坏被拆除,1979年新馆建成。1994年当年的福聚兴机器厂经过复原也成为该馆陈列的一部分。2003年,三条石地区重新规划,将馆址列为拆迁范围。经重新布展,2012年5月9口,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使用福聚兴机器厂旧址作为博物馆馆舍,正式对外开放。关于天津的很多历史都是来自话说天津卫这个节目和天津人文历史群友的交流,特在此多谢各位老师和前辈的讲述。讲天津的历史,听天津人唱的歌曲。
这个馆前后来过三次,这是2021年夏最后一次来拍的照片,今天的文章用了2016年春节和2021年夏两次来这里拍过的照片。
博物馆目前基本陈列是“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变迁史”陈列和“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复原陈列。“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变迁史”陈列展览共分为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形成的条件和背景(1860年一1900年)、三条石地区机器铸铁业的形成与发展(1901年一1949年)和新中国成立后三条石工业的恢复与发展(1949年—1956年)三部分。展览通过珍贵翔实的文物、史料和图片,展示了三条石地区机器、铸铁行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尤其是近代天津民用机器制造业,以及三条石地区工业历史成因和特征,真实反映了三条石地区成为华北地区机器、铸铁工业中心的发展历程。
三条石地区指的是南、北运河以及河北大街构成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约730余亩。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是天津早期商贸繁华之地。新中国诞生后,三条石地区工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机器工业的有生力量。
1900年清末爱国将领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为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天津府敕建聂公祠。1958年红桥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聂公祠建立三条石历史博物馆。1976年聂公祠建筑在地震中损毁严重。1978年在聂公祠原址重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限于当时的保管条件,聂公祠的一只石狮子和部分石制建筑构件被埋在原址保存。
2003年三条石地区被定为拆迁范围之后,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非常注重对聂公祠遗存物的收集。根据线索他们把当初埋在原址附近的石狮子定为重点寻找目标,派专人在遗址周围经常巡视。2009年,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聂公祠遗址地下约2米处挖出一只雄性石狮子,此石狮子与馆内保存的另一只雌性石狮子正好一对,至此,原聂公祠门前的一对有百年历史石狮子在分别了三十年后又重新团聚在一起。这一对石狮子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和考证当年聂公祠的建筑规模提供了佐证。现在这对石狮又守卫在重新改造开放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大门两旁。
1991年天津市文物主管部门拨专款对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福聚兴机器厂旧址进行修缮。近代天津市唯一保留下来的反映民族机器业发展变化历史的遗址,恢复了原貌并通过实物资料再现了三条石"两业"缓慢发展的史实。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民族工业发展史和福聚兴机器旧址陈列,记述了近九十年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
“天津红桥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馆名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除了这个博物馆周总理还题写了,广州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驻马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馆名。题词的下方是当年铺设在三条石大街上的三块大青石,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三条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二十世纪初天津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输出口岸,华北的大量棉花通过河运抵达天津。于是以储运棉花为主的货栈业务兴盛 ,三条石地区货栈的业务从干果杂货转为棉花储运为主,进而使棉花加工机器和棉纺机器的需求大增。19世纪60年代成立的天津机器局,培养了一批掌握机器制造技术的工人,为三条石地区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清代中期以前,南北运河的船只运载的铁器,一般都在三条石地区交换,因此这里也就形成了一个商业较为繁华的地带。等到三条石地区发展起来后,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铁匠铺,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地区。经考证:三条石的长度,最后确定为1.6米,加之道路两旁的土道,估计宽度应该在一丈左右。在1935年《大公报》关于这一地区的报道中,也可以找到三条石大街的大致范围:"在这条街长不过里许,街宽亦仅及丈,道路坑坎,尘土飞扬"的三条石大街上,"大小铁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共有80多家。由此可见在这条丈宽、1里长的道路两旁,云集了天津近代民族铸铁、机器、五金业的全部。
三条石发展初期,老街上只有零星的几家铁铺,专为三岔河口货船提供零件修补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剪刀、枣核钉、船钉等,简单而粗糙。
这刨冰机样式在80年代的天津还在用,比普桑都经典。
爆米花机器,看着挺亲切,现在天津的街头还能看到这样现场制作的爆米花。
1904年4月26日,中方与比利时商人签订的开设“天津电车电灯公司”的合同。
1935年5月《大公报》连载《津市机械工业概况》报道,文中介绍:本市之机械工厂,家数众多,及随处皆是,而以河北三条石为集中街区。
作为一个码头城市,桅灯是航运必需品,这件由三合成桅灯厂制造的桅灯工艺精良、造型美观、结实耐用,当年还申请了专利,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着实不易。
秦记铁铺是三条石地区的第一家铁铺可以这么说,正是这家手工业作坊"定居"三条石,拉开了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业兴起的序幕。秦记铁铺本来是个"行炉",所谓"行炉"就是沿街叫卖,生产家庭用的铁器的小商人。由于三条石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商业的初步发展,吸引了一些小铁匠铺来到这里。在这种背景下,首先在三条石生产的主要的产品就是铁锅。在秦记铁铺里,不但秦玉清本人直接参与生产,就连妻子和孩子也披挂上阵,而在铁匠铺里的学徒工则是他的侄子。
1900年天津开埠后,三条石地区铁业出现了为国外租界的建筑设施服务的铁工制造。1915至1930年,三条石地区发展到了兴盛时期,由最初的加工配套生产逐渐明显的分为两业铸铁业和机器业。到1937年前,在这块狭小的地方,集中了300多家小工厂。从“七.七事变”后,三条石地区“两业”的自身发展受到破坏,铸铁、机器业极度衰退,奄奄一息。新中国诞生后,三条石地区工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机器工业的有生力量。
“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复原陈列,是天津市唯一保留下来的反映民族机器工业发生、发展变化历史的遗址。该陈列保留有前柜房、厨房、水井、锻工棚、工头住房、仓库及机加工车间等,占地面积630平方米,真实反映了三条石地区当年铁工厂生产生活的原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些反省十二要如今看来也并不过时,算得上古今通用,换个时髦的词,可以说是福聚兴的“企业文化”。
发展初期,工厂还在使用推拉式木质风箱,一台木质风箱需要四个人才能拉动,既费力又效率低下。
二十世纪初,郭天成机器厂生产的木架织布机。这种宽面织布机,以价格低、性能好赢得当时市场,估计小说白鹿原里买的就是这个机器。
一台好的机器,使用说明书怎么能少?这样的旧式刨冰机你想用也需要识文断字。
切面机现在的样子精致不少,原理一样。不过那时候的是不需要电的。
解放前后机器越发精细,配件也越来越多,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这种零件极多、配合精密的印刷机,不知道当年的《大公报》是不是由这台打印机印刷而成的呢?旁边是当年三条石地区专为天津有钱人家制作的西瓜肚炉,出烟口、壁炉篦子……样样齐全,而且结构合理、造型美观,现在偏僻的农村依然有人在使用这样的炉子。
一台电动机、十多台机床。很难想象这些行销多省的机器竟是在这样简陋的车间加工完成的,这个天轴真是省钱的杰作啊。
一个天轴依靠皮带联结,带动全部生产机器的驱动。想起小品里的一句话:我觉得,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
大嘴猴这照片特像两元人民币那个姿势
每一座城市,在诞生之初就有了自己的基因密码。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它总能在其中保留一把与生俱来的钥匙,并用它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天津的民用工业基因就起源于三条石这条短短的大街,起源于福聚兴这类普通的小院里。时光荏苒,巷子口的这条老街不复从前模样,但这座博物馆还生动地保留着,天津民用工业诞生时的模样。
这个展馆可是有历史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建立有三条石工业历史展览馆,当时三条石工业历史展览馆左侧是常年关闭的聂公祠堂,为了能进去看看,当时的小孩可是费了劲了,爬墙头、钻狗洞等办法都想出来了。三条石工业历史展览馆右侧,隔一条小胡同是一家国营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