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文化遗产名录

  • 2025-08-06 19:23: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没有什么比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富有。

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历史文化名城,一同构成了宣化宝贵的文化内涵,文化财富,并成为推动宣化文明进程的源泉和力量。

努力找寻一种展现宣化文化魅力的崭新方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往来穿梭,在深邃与生动之间捕捉感动,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详尽解读和再次呈现,还原宣化最本身、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记忆。

宣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是人文特征最为鲜明的地方。讲述城市的故事,仿佛在翻阅人类自身成长的履历,让那些消失的文明和逝去的岁月重新回到我们面前,而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则会带给我们更多新的记忆。

逢年过节,我们中国人有最隆重的仪式,是全世界最壮观的家文化,是你我他心中最浓重的乡情。无论是路途遥远,还是寒风萧瑟,都阻挡不住我们对家乡传承的喜爱,因为一个人心中永远存放着代代相传的乡情和希望。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1982年砖雕五龙壁被列入了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8年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礼堂、立化寺塔、宣化天主教堂列入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宣化,区、县合并以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项:砖雕五龙壁、立化寺塔、直隶省第十六中学礼堂、天主教堂。关子口遗址、小白阳墓群。

立化寺塔

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西南。立化寺是宣化一座比较古老佛教寺院,始建元代早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拆去寺院房屋所有建筑,只留下了这座砖塔。砖塔样式为五层八面,结构为实心砖塔,造型为仿木砖雕楼阁式。高度不是很高,只有14.7米高。算的上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玲珑宝塔。

在当地上百座庙宇中立化寺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寺院。塔建在寺庙北端,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砖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刹4部分组成。塔身上的仿木砖雕结构,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是古代砖雕艺术品中的佳作。

塔座为佛教建筑中传统的须弥座,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2.13米。由復莲、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仰莲合成须弥座,塔座高1.25米。

塔身五层,每层出檐。第一层在东、南、西、北四面用青砖雕刻出精美细致的隔扇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雕刻出枋木直棱窗。第二层每面有拱形佛龛一座,每层塔檐以围脊、垂脊、合角吻、垂兽、套兽、筒瓦、板瓦、勾头,滴水结构。檐下砖雕仿木形式做成檐子、飞头、檐檩、斗栱、额枋、柱子等建筑造型。角梁下悬有40个风铃,微风之中铃声悦耳。

塔顶八角攒尖式顶,八条垂脊,八角形宝顶高1.40m,塔刹是一个大铁磬倒扣在宝顶之上,磬身上铸有铭文,为僧人“圆住”所铸,捐献给寺内。

立化寺塔的规格、造型都不算特殊,但它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立化寺塔下的地宫里,埋藏一位日本高僧的骨灰。他是日本佛教日莲宗高僧日持上人,日本把高僧称为上人,1295年,元代初期,45岁的日持上人为传播日莲宗的法义,只身一人离开日本西渡中国,他从朝鲜进入中国,辗转来到了元代宣德府的立化寺,后来成为了立化寺的主持,1304年,54岁时在立化寺圆寂,据《重修立化寺》的碑文记载:在火化他的肉体真身时,这位日持上人在火光之中竟然站立而起。此后人们便称他为“立化祖师”,寺院也从此改名为——立化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寺院为他修建这座立化寺塔。近年来,有许多日本日莲宗的弟子来到宣化,祭拜这位日本高僧。立化寺塔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1982年列入张家口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晋升为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壁

走进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东校区(原宣化师范),一座古老的建筑呈现在眼前,五龙壁依附在这座建筑的西山墙上,它曾是宣化最古老的弥陀寺的一部分。

站在这座影壁前,五条飞龙似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一跃冲天,掀起层层浪花,一波接着一波,相互拍打着。嬉戏争夺火焰宝珠,云海交融。雕刻的如此栩栩如生,动感十足。

五龙壁高5.50米,宽4.02米。整个建筑采用磨砖对缝砌筑,由须弥座、方心、屋檐和瓦顶4部分组成。五龙壁砖雕中,除巨龙图案外,能够独立成画的小型图案还有61幅。

须弥座中的束腰上雕刻形态各异的麒麟11个,它们或蹲、或卧、或走、或跑,形象逼真。

护栏板上雕刻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猴子摘桃等共计14幅图案,其中雕有猴子2只、各种鸟禽18只,它们有飞、有落、有游、有嬉。

方心两侧雕刻有石榴、荷花、牡丹、莲花、宝瓶图案。静观其画,仿佛身临世外仙境之中,鸟语婉转悦耳,花香沁人心脾,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拱眼版上雕刻有龙凤图案,雕龙屋脊和吻兽瓦顶颇显气势。所有图案都以圆雕、浮雕、透雕的形式体现得生动逼真,给人以呼之欲出的动感,装饰图案与五龙图案相互辉映,彰显出五龙壁砖雕的宏伟壮观。正因为五龙壁精美地造型,高超的工艺,使它成为古代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在漫长的岁月里,寺内建筑被逐渐拆毁改造,五龙壁是全寺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古建精品。但文献和碑碣中均未提到五龙壁的建造年代。直到2001年9月缮修过程中,施工队拆除五龙壁所依附的房屋梁架时,发现了墨书题记一处,内容记述了弥陀寺部分建筑重修和扩建的时间。其中“自乾隆二年间圆成客堂山门内外四十余楹,损费贰千余金。”的记载,为五龙壁的修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发现墨书题记的构件所处位置分析,不太可能是后来维修时添加或更换的,应该是建造房屋时的原始构件,因此推断房屋的建造应该是清乾隆二年(1737年)。从结构上五龙壁和依附的房屋是同时建造的,因此,五龙壁也应该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早在1982年这座五龙壁就被列入了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省第十六中学礼堂

直隶省第十六中学礼堂,就是现在的宣化一中礼堂,其前身是1902年建立的宣化府中学堂。中华民国初期,1913年改为直隶省省立第十六中学校。学校礼堂就建于1913年。是一座具有近代历史风格的大型建筑,坐北向南,东西长27.3米,南北宽 18.3米,高8.8米。面阔9间,正面砖柱檐廊,铁质瓦楞板屋顶。高大精美的门额上书“中学校”三个大字,大字上方绘有一个钟表,时针指向八点,喻意莘莘学子们就象早晨八点的太阳共同托起祖国的未来,携手共创明天的辉煌。

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是张家口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享誉塞外边陲,首开留学先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 1912年至1924年,李大本任校长期间,首办男女生合校,创建新教育评论社,推行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首推道尔顿教学法,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1929年,建立察哈尔省后,学校更名为察哈尔省省立中学,这一时期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张苏、林枫等人先后在此任教,秘密建立了张家口地区第一个学生党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热血青年,他们先后奔赴延安和各地,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中。时光荏苒,学校的名称也多有变更,1978年才正式定名为 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做为学校的重要建筑,是用多年,至今保存完好。这座礼堂也是学校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历史遗迹,已有百年的历史。它见证宣化一中120年的历史。记载了宣化地区新兴教育的兴起。记载了宣化一中的兴旺和发展。是宣化重要的近现代历史遗迹。

2008年,晋升为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天主教堂

宣化天主教堂,是西方天主教在宣化地区传播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在牌楼西街路北。建于清代末期1902年,是一座欧洲风格的哥特式建筑,由传教士中的法国建筑师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建造。具有强烈的法国天主教堂的造型特征。建筑的整体平面为十字型,从空中府视,好似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平放在地上。

大堂坐北向南,砖木石结构,瓦楞铁皮屋顶,两座钟楼竖立在大堂前边,是标准的哥特式双钟楼教堂,在西方把它称之为“光荣十字架圣堂”。从外观看,灰色坚固的墙体,红色尖耸的屋顶,棕色厚重的大门,彩色高大的玻璃窗户都给人一种神秘庄重的感觉。从正门进入大堂,两排粗大的石柱支撑着拱形的堂顶,最大的4根中心石柱直径达到1.2m,高度达到13.8米,4柱之上相对以石拱相连,对角以木拱相交,最大高度和宽度的展示了室内空间。大堂后部做成半圆形厅堂,顶部采用的是多拱相交的穹窿式结构,充分展示了力学结构的科学性。两座尖塔式钟楼,造型独特,装饰精美,立于楼下有一种直插云霄的感觉。

大堂内原设有大小祭台5座,讲道台1座,音乐楼1座,还设有主教宝座和供教友使用的跪登。值得一提的是讲道台,它高约4米,独木支撑,八角形木壁,伞形盖顶。位置与结构的设计,颇有声学原理。讲道者无须扩音设备,即可声音宏亮清晰,并无回音,能使全堂听众听得清清楚楚。

教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两座钟楼高达27米,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做礼拜,是张宣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以天主教堂为中心先后兴建了主教府、大修道院、小修道院、修女院、等多处宗教机构。宣化天主教堂在宗教内涵和西方建筑学、力学、声学、美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在宣化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中,天主教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具有特殊的西方建筑特色和时代风貌。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宣化的文化内涵。

2008年,晋升为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关子口遗址

关子口遗址位于宣化县小村四乡关子口村西南约150米的龙洋河北岸第一阶台地上。遗址长200米,宽150米,遗址面积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2~1.5米,灰坑内出土了大量陶片及石器、骨器等。陶片以夹砂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陶。纹饰以绳纹、篮纹为主,其次为磨光陶及附加堆纹。

可辨器形有侈口罐、敛口罐、鬲、单把斝、釜、豆、盆、大口曲腹双耳罐等。石器有刀、斧等,骨器有笄、凿等发现又木炭、兽骨等。根据遗物分析,其文化内涵具有冀西北地区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特征。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

文化内涵均为冀西北地区龙山时期遗存的特征。对研究冀西北地区龙山文化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明。类似这样的古代遗址在我们宣化区的范围内有90多处,足以证明我们宣化地区历史的久远。

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白阳墓群

小白阳墓群位于宣化县李家堡乡小白阳村西1000米处的一座小山坡上,墓地南北长160米,东西宽80米。1985年5月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450平方米。清理出竖穴土坑墓48座,灰坑11个。

墓葬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式仰身直肢。灰坑中遗物以陶片占大宗,其中以夹砂陶为主,陶质疏松,色红褐,另有少量泥质陶;器表多为素面。

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和装饰品。其中以陶器为主,夹砂陶居多,个别为泥质陶,器类计有罐、壶、钵、纺轮等;青铜兵器计有短剑、刀、链等;青铜工具计有斧、镑、凿、锥等;装饰品计有带钩、铜泡、人面饰、连体鸟形饰、齿形饰、铃形饰、勺形饰、联珠饰、耳环、管形饰以及动物形牌饰等;骨器有链、针、管以及石珠等。随葬品的放置有一定规律:陶器置于墓主人头部上方或侧面,短剑、刀、斧、镑、凿置于墓主腰部两侧,箭镟置于墓主人脚下。墓葬发现殉牲现象,殉牲为牛、马的头骨和腿骨。

小白阳墓群随葬品与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春秋墓、怀来北辛堡战国早期墓同类器物相接近,属于典型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山戎民族墓群。对于揭示冀西北地区青铜文化遗存特征,探讨北方地区同时期不同文化关系,提供充分依据。

小白阳墓地的发掘是近来河北省西北部地区考古工作的头一次重要收获。墓地所代表的遗存,在文化系统上与中原地区同时期遗存有着显著的差别,具有浓厚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它对于揭示张家口地区青铜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特征,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同一时期不同系统间的考古文化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3年,小白阳墓群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项:南洋店汉墓群,葛峪堡城址,常峪口烈士纪念碑,杨家坟。

南洋店汉墓群

南洋店汉墓群位于宣化县顾家营镇南洋店村东南500米土石山丘上。汉墓群现尚存5个封土堆,封土堆由东向西排列(编号M1-M5):M1高10米,底周长70米,南半部因取土受到破坏;M2高10米,底周长80米 ;M3高7米,底周长74米,其上部有近2米深坑;M4和M5相距较近,均高8米,底周长60米。由于南洋店村西紧靠前进村,该村是新建村,群众在建房挖地基时曾挖出过泥质灰陶罐数个,村南断崖上也可见到暴露的土坑墓葬。

葛峪堡城址

葛峪堡城址位长城脚下(即原宣化县葛峪堡村),距离宣化约30公里,四周山峰林立,因附近生长葛条,故名。相传唐代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曾在此建“雄武军城”,并派兵驻守。民间有着“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的传说。明朝燕王朱棣奉命扫北期间,重建城池,使它成为宣府镇中路路城驻地。

葛峪堡城周长4里,城高三丈六尺,城墙西侧、侧南开二门,并建有瓮城。当时,从山上向葛峪堡俯瞰,红光闪闪一片,酷似一块红铜,故有"铜葛峪,石羊房,生铁灌了小白阳" 的佳话。城外是点将台和校场,城内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庙宇禅寺林立,一时盛况空前,可与宣化城相媲美。

据《宣府镇志》记载:葛峪堡,宣德五年土筑,城楼三座,城铺四座,开南、西二门,建有瓮城。明嘉靖四十二年增修,万历六年包砖,此时葛峪堡扩至城周四里二百九十二步,高三丈五尺,还建有五座属堡。明朝中期以后葛峪堡属宣府镇中路,驻中路参将。城内设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寺庙林立,城外是点将台和校场。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剥雨蚀,葛峪堡衙门、寺庙已荡然无存,城内城外,仅剩下古戏台和点将台。古戏台建于明代,是赴庙会时唱戏的场所,精巧别致,主体结构无损,前檐上部分坍塌,给以修复,完好如初。点将台在城之东,以前是砖包,可拾级而上,是将军点将阅兵的地方, 如今仅剩下了4米多的高台,屹立于荒野。

常峪口烈士纪念碑

常峪口烈士纪念碑,1948年11月原宣化县常峪口第二次解放,重建了第九区革命政权。区公所奉上级指示,为当年不畏牺牲的李文等烈士立碑追悼。本村学校教师任从周和李万林撰写碑文,教师宋建章执笔书写碑文,海子沟村有名的石匠刻凿碑文,清秀醒目的字体寄托人们对英雄的深切哀思。

李文等烈士的石碑在常峪口城堡内十字街西北侧,后迁至村西。1985年县民政局拔款在城堡东的高岗处兴建李文烈士陵园,将烈士碑迁移到长有千年的一株古松树旁。

杨家坟家族墓

杨家坟家族墓位于宣化县李家堡乡李家堡村北1000米处,杨氏家族墓地,墓北为毛山,墓南为石垛子,墓地南北长 20米,东西宽20米,面积为400平方米,墓丘现存40余座,墓前原有石头柱数根,墓南15米处有石门一座,系粗砂石雕琢,横额上书“杨氏先茔”四字,阳刻,系颜体楷书,正中雕一八卦式火轮,两根石柱顶部雕石狮一对,两对石狮又称“望君来,送君去”,右下脚竖着阴刻“道光庚寅”等字样,系清代家族墓地,现其后代子孙还继续在此地掩埋。

宣化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宣化区的范围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处古城墙、古街道、古建筑、古寺庙、古民居、古遗址、古墓葬和一些近现代纪念性旧址。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存。2005年、2010年原宣化区、县政府公布了21处和34处第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窑子头城墙遗址

窑子头城墙遗址:金、元时期,位于大北村窑子头。金代末期,蒙古大军进犯中原,为驻扎数万抗敌金兵,将宣德(宣化)州城池扩大,后来成为元代宣德府城。在窑子头保存着几段当年的古城墙遗址,长约200米,高约4.5米。是研究宣化建城的年代、规模、建制的重要资料。

庙底街历史文化街区

庙底街历史文化街区:明、清时期,位于庙底街中段,相国庙街东口至三道巷西口,全长430米。沿街两侧古树参天,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式民居,鳞次栉比。南清真寺建筑群也坐落在此。各式各样的街门楼错落有致。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四合院风格各异。体现了古代街道、民居、寺庙的特点。

马 宅

马宅:清代,位于大北街33、34、35号院。清代中期由宣化的大商户,马氏家族建造。建筑形式为相互连通的四进四合院,有房屋55间,是宣化目前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处民居。街门楼、影壁墙、抄手廊、过门厅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构件装饰其间,是宣化豪华民居的典范。

古街道、古民居是宣化保存较好的古代民间建筑,它们的存在部分地展现了古城的历史风貌和城市建制,是研究古代城市和民间建筑的实例。

宣化清真寺

历史上宣化共有五座清真寺,保存下来有四座,它们是庙底街清真寺,大北街清真寺,后府街清真寺和东土关清真寺。

南清真寺:又称南寺。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它又叫做南寺、南大寺。始建于明代初期1403年,(明永乐元年),原建在牌楼西街,清道光元年(1821年),迁移至庙底街49号院。整座寺庙为中国式建筑,规模宏大,两进四合院布局,院落宽敞,殿堂高大。寺内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房屋造型多种多样。现保存有16座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

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寺院,也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寺庙建筑大殿居中,左右对称,四周封闭的特征。整座寺院,院落宽敞,布局合理,内外有别,错落有致。建筑类型多种多样,有气派的大山门,有宽阔的礼拜堂,有高高的望月楼,有别致的宣礼楼。宣化庙底街清真寺与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包头的大清真寺合称为北方三大清真寺,是全国一百座大清真寺之一。

北清真寺:又称北寺。位于钟楼北街25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宣化伊期兰教新行派所建。中国式建筑,其礼拜堂大殿尤为宏大,主殿、前殿、后殿、左右配殿、望月楼连成一体,殿堂空间很大,可容纳上千人做礼拜。建筑结构复杂、独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后府街清真寺,又称中寺。位于后府街38号院。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回民富商刘玉成投资兴建。规模虽小,但布局精典,寺内殿堂错落紧凑,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真寺。

东土关清真寺:位于宣化东土关街路北。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宁夏回族驼户遂相移居宣化,并兴建清真寺,规模小于中寺,由宁夏人掌管。

四座清真寺成为宣化穆期林文化的载体,是研究伊期兰教在宣化的传播、发展的主要实物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北方清真寺建筑的实例。

瑞云寺

瑞云寺:明代,位于观桥西街小学校院内。《宣化县新志》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八月,观桥西瑞云寺古刹改为直隶省第五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存有殿堂一座,是宣化保存下来不多的佛教建筑之一,校园内还保存着几株高大参天的古树,应为寺中原物。

圣恩寺

圣恩寺:明代,位于城东北泡沙山之阳的山坡上。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庙宇的殿堂、洞龛、僧舍依山而建,地势高险,是宣化有名的寺庙。现仅存殿堂遗址、洞龛等。

玄空寺

玄空寺:清代、位于城北泰顶山西侧山崖之下,80808部队院内。寺庙背靠山崖,面对柳川河,环境优雅。利用山崖凹陷巧妙地建成佛殿和两侧配殿,小巧玲珑,居高而险,是宣化一处独特的寺院。现存殿堂三座及暗道、建筑平台等遗址。

上述三座佛教寺院是宣化历史众多寺院中,保存下来不多的佛教建筑,是了解、研究宣化地区佛教文化、建筑的重要资料。

天主教修女院

天主教修女院:清代,位于财神庙街20号。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6年),为天主教宣化教区修女总会。下设诊疗所、孤儿院、残老院等机构。其中眼科医院最为有名。修女院为四合院式建筑,共有房屋30间,保存基本完好。

天主教教建筑是了解、研究西方宗教活动在宣化地区传播、发展的情况及其文化内涵的实体资料。

武 庙

武庙:始建于辽、金时期,位于宣化六中校园内,是宣化最古老的庙寺之一,正德年间改建,庙内供奉“武圣人”关羽。庙宇宽阔、殿堂高大。1946年,遭国民党军队破坏,仅存大殿和东西配殿。2000年区教育局出资修复,现辟为教育博物馆。

财神庙

财神庙:明代,位于财神庙商业区内。其前身是明代怀隆道行署,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为财神庙,供奉传说中的护国增福财神—赵公元帅。民国初,被县警察所占用。1945年8月抗战争胜利后,中共察哈尔省委在此创办《新察哈尔报》。现存正殿一座,2002年重修。

玉皇庙

玉皇庙:明代,位于庙底街三道巷2号,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四合院式建筑,供奉“玉皇大帝”。现为民居,保存有山门、大殿、西配殿。是宣化保存不多的道教建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何金海烈士陵园

何金海烈士陵园:位于庞家堡区坝口村南的高坡上。何金海1925年,生于庞家堡白庙村,后迁到坝口村,11岁当小羊倌、13岁做小长工、15岁到龙烟铁矿当童工,受尽欺辱,17岁参加抗日,1943年,仅18岁的何金海当上了民兵游击队长。由于作战英勇,1944年,授予“一级民兵战斗英雄”称号。1945年11月,作为人民代表出席察哈尔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和省政府成立大会。1947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为纪念烈士,在坝口村修建了何金海烈士陵园,竖立了何金海烈士纪念碑。

宣化府火车站

宣化府火车站:清代,位于宣化火车站侯车室西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由我国著名的铁路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京张铁路全线开通。同时修建了沿线车站,宣化车站是较大的车站之一,于1909年5月27日竣工。当年的车站侯车室至今保存完好,詹天佑亲自题写的“宣化府车站”的石刻,镶嵌在西墙之上。见证了宣化火车站的百年历史。是了解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物证。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明代,位于城北的山坡之阳。明洪武二年(1369),开国元勋,大将军常遇春,率军扫北,击溃元朝军队,凯旋至宣化柳川河时,暴病卒死,《宣化县志》记载:“明开平王常遇春葬于城北(应为衣冠冢)”。现存有6米高封土的大型墓葬。

张镗家族墓

张镗家族墓:明代,位于下八里村北山坡上。1973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发现,张镗墓和其父张浩墓。出土墓志记载,张氏家族经商起家,富贾宣化。张镗通过科举步入官场,官至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世居宣化的张氏家族与官府、富商、名门,望族关系密切,互为联姻。并出资重修儒学、济院、寺庙、桥梁等,名噪一方。上世纪70年代,墓地被改造成农田,还保存数座墓葬。

两处古代墓葬是了解明代宣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0年,原宣化县公布了从新石器时代——辽、金、元各时期的文化遗址16处:王家湾村南遗址、杨家沟遗址、西堡村南遗址、南屯寨堡遗址、东阳城东头遗址、罗家洼遗址、羊坊东北遗址、羊坊村西遗址、郜家洼遗址、上闫家堡遗址、郑家沟东南遗址、沙岭子遗址、路家坊遗址、木瓜沟遗址、圪台地遗址、小白阳遗址。

古城址、古寺庙、古道观、古戏楼、古桥14处:小白阳城址、护法寺、柏林寺戏楼、古庙、柴家庄古庙、戏楼、下坡底戏楼、西崞村戏楼、分水口戏楼、石分村戏楼、古庙、羊圈沟庙及戏楼、西甘庄戏楼、西深沟普渡桥、葛峪堡戏楼、周家窑村戏楼、象光洞。

近现代遗址、革命遗址4处:样田庄革命烈士纪念亭、沙岭子四角炮楼、小仓盖革命烈士纪念碑、葛峪堡革命烈士纪念碑。

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遗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是保护古城、建设古城、开发古城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从管理上明确了文物保护的法律依据。从而使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宣化文物保护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文物意识。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