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古都北京的 “脊梁”,更是串联起历史风云的文化脉络。一场场展览在此徐徐展开,无需穿梭于街头巷尾,便能沉浸式触摸这条 “城市生命线” 的过往与当下,读懂它如何塑造了北京的格局与灵魂。
01
中轴线上的烟火气——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历史影像展
在7月27日申遗成功纪念日临近之际,“中轴线上的烟火气——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历史影像展”在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开幕。展览以独特的视觉方式,再现中轴线沿线百年城市变迁与民生烟火,为公众呈现中轴线上的百年风貌与人文记忆。
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开放至8月18日,可以通过观中微信公众号、观中微信小程序预约观展。
【线卷中轴】
中轴线主题卷轴装置艺术:一卷展开千年时光,一轴贯通帝都脉络。在宏恩观后殿的传统建筑空间中,“线卷中轴”版块以长卷装置形式再现北京中轴线南北延展的空间秩序与文化节奏。
长卷画面上,一条从北到南的主线把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点位串联起来,一根根红色丝线又将点位与老照片相连。
【动映中轴】
中轴线历史影像动态展映:“动映中轴”版块,片长10余分钟的百年前真实黑白影像,以及由AI技术修复老照片并转化为彩色动态的影像,轮番在大屏幕上播放。AI复原的影像,让静态黑白照片“动”了起来,呈现清末至民国期间北京中轴线上的生活流转。
【烟火中轴】
中轴烟火气影像装置艺术:“烟火中轴”版块融合了立体的影像装置,一张张悬挂在空中的,由德国著名摄影师佩克哈默拍摄的菜市口、钟鼓楼、地安门市集等老照片,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生动的烟火气,唤起老北京街巷间的叫卖声、人情味与节庆感。
【时光中轴】
历代中轴线经典影像展示:“时光中轴”板块以时间轴为序,分为清代影像、民国影像、宏恩观文物影像等部分,集中展示自明清以来北京中轴线的经典影像。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60年。
宏恩观,静伫在钟楼北侧、胡同深处,身处市井却不失庄严。从始建于元朝元贞年间的千佛寺,到热火朝天的车间厂房、充满人间烟火味的菜市场,700余年来,宏恩观印刻着北京老城的珍贵记忆。
展览征集到一张标准件二厂职工的合影,照片中是四位年轻的姑娘,通过她们的着装和身后的“庆祝新年”字样,拍摄时间大约是冬季。结合日影方向,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很可能是位于豆腐池胡同的工厂南门。
此外,本版块还展示了旧相机、杂志等老物件。展区最北侧的独立展柜内,展示了19世纪末立体相机、溥仪婉容同款相机和20世纪70年代立体相机。
【焕新中轴】
“焕新中轴”板块,则集中展示了当代北京中轴线的风采,包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优秀影像和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精选影像等,同时呈现观中(宏恩观)作为中轴文化空间的活化样本。
【立体映像】
立体历史影像观片体验区:在“立体映像”板块,人们可以使用沉浸式观影装置——立体观片器,通过老照片的“空间透视”转译,享受 3D 感知的影像体验,瞬间“穿越”进老照片拍摄的场景之中。
【经典观映】
中轴线典藏历史影像主题空间:东配殿内的中轴线典藏历史影像主题空间,需要通过预约才可以进入参观。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影像资料库支持,遴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影像藏品在这里铺陈开来,按模块进行展示,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典范视角与经典表达。
其中,竖排排列悬挂在墙上的民国太庙上色照片、1870年天坛蛋白照片和德国摄影师拍摄的北海等三张照片是重要的展品之一,均是早期尺寸较大的原版照片,十分珍贵。展厅中间的长桌上,铺满了早期的古籍善本以及近现代的书籍画册等,可以供参观者翻阅。
光阴流转,中轴线上的一张张照片、一帧帧影像,让历史的呼吸与当代心跳同频共振。那些曾被镜头定格的市井烟火,从未消逝于岁月长河,而是化作基因密码,流淌在今日北京城的街巷肌理之中。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8日至8月18日10:30 - 20:30
展览场地:观中·观展厅(后庭)
门票:免费
02
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 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
沿中轴线一路向北,打卡气势恢宏的钟鼓楼后,转身向北,漫步于豆腐池胡同,一座名为“观中”的院落成为不少游客的歇脚地。院落内“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 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已面向观众对外开放,看得见的历史”与“定格住的时光”在院中交汇。
2025年8月6日,“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在“观中”中轴线文化博物馆山门来吧·数字艺术馆正式开展,为观众带来一场从北京百年古庙“穿越”到山西千年古刹的奇妙之旅。
山西高平开化寺,一处国内仅存的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的完整遗存。其大雄宝殿融合三项绝世之作:宋代建筑形制和风格的典型代表、国内独一无二的北宋时期佛寺壁画,以及保存至今的宋代彩绘。北宋画匠郭发等人绘制的大殿壁画,内容之丰富、技法之高超、生活细节之精彩,堪称“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为研究宋代佛教艺术及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等比放大的壁画被“搬”进展厅,观众可化身时空旅人,头戴专业VR设备,在长达23分钟沉浸体验中,跟随数字导览人“清宝”(清宝:北宋时期开化寺的住持僧),拾级而上,穿过山门,进入大殿,来到古代画师用妙笔构建的宋“潮”时空,360°全景探秘山西开化寺。
除VR眼镜的沉浸式体验,展览还设有体感互动装置,观众可触摸斑驳的壁画,壁画中描绘的建筑便瞬间“苏醒”,以彩色复原形象浮现于眼前。
展览时间:2025年8月6日至9月21日
展览地点:观中 山门来吧·数字艺术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11:00——20:30(周一闭馆)
03
寿皇殿建筑群 中原(河南)、闽南(福建)盆景艺术联展
步入寿皇殿建筑群,全新亮相的中原(河南)闽南(福建)盆景艺术精品联展正当时。红墙映衬下,感受南北盆景的交融。
河南柽柳“垂枝万缕”尽显飘逸,果树盆景虬劲苍古兼具文人清雅与大树雄浑。闽南榕树气生根艺术、雀梅舍利干雕琢,精湛技艺展现灵动生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
寿皇殿建筑群、东门/西门广场、环园主路两侧,处处皆是盆景佳作。漫步其间,红墙金瓦与清雅盆景相映成趣,雅致深远,正是感受园林韵味的好时机。
盆景艺术联展,中轴文化首发,文旅融合新地标。
正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景山公园携手中国邮政,编号0001的“紫禁之巅”邮政文旅报刊亭自今日起在公园西门正式迎客~这不仅是北京景区首座文旅主题报刊亭,更是“文旅+邮政+便民”融合的生动标杆。
您可在此选购景山特色文创、牡丹邮票周边及“绿邮邮”文创冰淇淋等独家产品;在免费阅读区品读精品报刊;甚至寄出一份盖有景山邮戳的祝福,让文化更便捷地融入游客日常。
04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故宫站
通过“大众篆刻与宫廷宝玺”的双重视角,展览以方寸印章为载体,生动诠释这条纵贯古都700余年的壮丽轴线所承载的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展览分为两大板块,以200余枚大众篆刻作品与故宫博物院藏20方清代宫廷玺印为核心展品,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大众篆刻·中轴新章:人民笔下的中轴线。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创作的200余枚作品,以印为媒,从永定门至钟鼓楼,串联起中轴线上15处核心遗产点的壮丽图卷。他们采用玻璃微珠、光敏树脂、玻璃纤维等新型材料,结合AI设计、3D打印等现代技术,展现篆刻艺术的守正创新。
故宫玺印·紫禁回响:宫廷印章中的历史密码。精选20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玺印,包括清代二十五宝在内的政务用玺、帝后书画鉴藏玺及个人闲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藏品中更有近一半为2008年之后首次展出。通过宝玺印文与工艺的展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篆刻艺术。
观众还可通过“数字中轴——北京中轴线时空舱”多媒体装置,沉浸式感受中轴线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此次展览还惊喜呈现了两幅幼儿园师生共创的沙画。稚嫩小手以沙为墨,勾勒出“北京中轴线”的恢弘脉络与“故宫太和殿”的飞檐斗拱。这些充满灵感的辅助展品,不仅是孩子们对中华文明的纯真礼赞,更让篆刻艺术的厚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鲜活碰撞出火花。
时间:故宫博物院
地点:7月27日-9月12日
05
王国的艺术——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展
“中沙文化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沙特阿拉伯王国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将共同推出“王国的艺术——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展”。
展览精心遴选近50件(套)饱含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通过“沙漠”和“文化传统”两条脉络生动呈现了沙特艺术的丰富内涵与创新活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世界的窗口。
沙特阿拉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正深深植根于此。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应,到阿拉伯艺术中文字与美学的融合,再到传统手工艺里蕴含的匠心与智慧,这些文化元素如同流淌的血脉,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时间:7月31日—10月30日
06
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
8月7日上午,市规划展览馆四层报告厅内,六张白纸在水中缓缓浮现色彩,拼合成景山南望中轴线的壮美画卷,“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随之启幕。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老城保护迈入新时代。一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影像展亮相,构建出市民家门口的“城市记忆博物馆”,192幅摄影作品和两部影片藏着北京人的记忆与温度。
展览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共同主办,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支持,以中、英、法三语呈现。
展览分序厅、尾厅及三大板块,“中正和合”展现中轴线哲学底蕴,“美美与共”凸显遗产美学,“生生不息”聚焦老城新生。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交织,AI科技与艺术装置交融,观众还能在“名城会客厅”小憩交流,仿佛置身一座可触摸的城市记忆库。
展览现场展品来源丰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历史影像档案,填补了“新中国视角”空白——50年代重要建筑影像、60年代大街立面街片,加上今昔对比的画面诉说着变迁。更有14组同视角影像,与原创制作新旧对比视频一起,生动呈现申遗带来的老城人居环境的蝶变:陈旧胡同变文化街区,杂乱街角成绿意空间。
展览计划开放一年以上,其间计划不定期举办“中轴沙龙”,邀请摄影师分享创作故事、规划师解读老城更新案例、居民讲述胡同变迁记忆,同时设置“公众开放日”,观众可带自己拍摄的北京中轴线主题照片参与线下交流,优秀作品还将不定期补充到展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