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启动。本次研学月以“博物馆研学 开启求知新旅程”为主题,贯穿整个8月。活动现场,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从西城厚重的历史底色中提炼出四大主题研学线路,其中既有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大运河主题和中轴线主题线路,也有感受千年文脉流淌的文化风貌的北京城主题线路,更有探寻报国图存精神印记的宣南文化主题线路,引领观众在博物馆研学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大运河主题线路
1.万宁桥
什刹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上,横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年),1984 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的 58 个遗产点之一。
2.澄清上闸
澄清上闸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中段,元代时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11处控水设施,共24座水闸,“澄清上闸”便是其中之一。澄清上闸位于有“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之称的万宁桥西侧,又名海子闸,是漕船进入大运河终点的最后一道闸门。澄清上闸与万宁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闸桥所保存的历史构件及建筑形态反映了元代的建筑特征和人文特征。
3.玉河故道遗址
在什刹海和南锣鼓巷之间,有一段宽20多米、长800米左右的河堤,这就是玉河故道的部分遗址。玉河曾是元代通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近8公里,曾作为大运河千里漕运的最后一段,在胡同里蜿蜒,被人们称作“胡同里的运河”。随着大运河考古工作的推进,尘封多年的通惠河玉河故道重现世人面前。
4.西海湿地公园
西海湿地公园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是首都核心区内唯一的一处城市湿地。公园将“运河文化、诗文荟萃、湿地文化”融入休闲空间和环湖步道,多维度描绘出一幅自然的湿地景观。公园包括荷花种植区、菖蒲芦苇区等约2万平方米的水生种植区。同时,拥有3个有着丰富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生态浮岛区。除水生植物外,在汇通祠山体、环湖绿地内,还“点缀”有油松、垂柳、海棠、山桃、山杏、丁香等多种花草植物,整个公园水清树绿,十分富有生机。
中轴线主题线路(西城段)
1.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
2.先农坛
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先农的地方,先农坛的建筑群,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在先农坛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专题性博物馆。
3.什刹海
什刹海这片镶嵌于北京中轴线西侧的水域,不仅是元代漕运的终点、明清贵族的栖居地,更是现代都市的烟火画卷。它像一卷流动的史书,以水为墨、以轴为笔,书写着从“东方威尼斯”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传奇。
这片与中轴线共舞的水域,曾托起元大都的万艘漕船,倒映过王府贵胄的琉璃瓦檐,也浸润着胡同深处的烟火百态。从郭守敬开凿的“黄金水道”,到老舍笔下的“北平夏夜”,从恭王府的隐秘暗道,到酒吧街的霓虹灯影——这里的水波,藏着王朝兴衰的密码,也流淌着市井江湖的温度。
北京城路线
1.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内有鲁迅旧居及鲁迅陈列展览。
鲁迅旧居是鲁迅于1923年秋购入,次年改建完成入住,也是迄今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鲁迅的居所,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多,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篇章。
2.白塔寺
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始建的镇城之塔。这座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根据史书记载,白塔寺自元大都建都起就是都城标志地区,一直延续至今,白塔寺也一直是北京老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坐落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 131 号,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也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历代帝王庙。其建筑风格庄严肃穆,红墙黄瓦,尽显皇家气派。庙内供奉着从三皇五帝到明清时期的众多帝王牌位,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文化的重要体现。
4.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被誉为全北京最 “京味” 的书店,藏身于拥有 800 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下,是一家以经营老北京文化主题旧书为主的书店。店内收藏了7万册老北京主题旧书,同时还经常举办兔儿爷非遗展等文化活动,在这里能感受到浓郁的老北京文化氛围。
宣南文化主题线路
1.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坐落于明代古刹长椿寺内,通过沉浸式导览剧等形式展示宣南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步入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仿佛踏入老北京的时光长廊。从街巷变迁到市井风情,在古今交织中,感受清代宣南士人群体心系家国、勇于担当的人文情怀。
2.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从熙熙攘攘的菜市口十字路口拐进幽静的胡同里,步行不到10分钟,青砖灰瓦间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这里是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曾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馆旧址,同时也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
在报馆时期,小楼一层是传达室和负责报纸销售及刊登广告的经营所,二层则是编辑部和经理室,编辑部里摆着两张黑色的长桌供编辑们工作。当年,报纸编好后,报样就被送到窗外的四合院内排版、校对,然后在自设的昭明印刷局印刷。出报后,报差将报纸送到北柳巷的报房里,再从报房发给卖报的小贩们。
如今,游客不仅可以通过“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等展览,重温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的红色往事,还可以“变身”与邵飘萍同时代的记者、学生、上班族等,换个身份逛旧址,了解更多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