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到“晚立秋”的影响,立秋后天气依旧闷热。暑热尚未消退,秋燥已然到来,人体阳气还浮在表面,阴气已渐渐呈上升趋势,这样“矛盾”的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此时做好养生格外重要。
本期用药指南采访了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杨莉萍,一起聊聊中医理论中的夏末秋初养生防病之道。
气血过度消耗怎么办?
在暑热与秋燥错杂的时节,人体的阳气很难顺利收敛。同时秋天的天气更多的是影响人体的肺,肺喜湿恶燥,受到秋燥的侵袭,易出现一系列的呼吸道症状,本就患有慢性肺病的人群更要多加注意预防。
入秋后不宜过度、剧烈运动,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影响。同时应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而是要多吃应季水果,如金桔、橘子、西梅、杨梅等酸性食物,帮助人体收敛阳气。
应对秋燥引起的喉咙干痒等问题,可多吃一些梨、银耳、杏子等具有滋阴、润燥、宣肺作用的食物,或服用秋梨膏来润肺,缓解秋燥。
气血过度消耗,就容易出现气虚、懒言、乏力、口干、心悸、自汗等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暑天过食生冷伤及脾胃的人群,可用传统经典方生脉饮来调理。其组方中的参类可补气,麦冬可润肺,五味子可帮助人体收敛阳气。同时也可搭配食材,如莲子、山药、芡实等进行食疗,这样既可补气、祛湿,还能调理脾胃。
另外,自古民间就有“贴秋膘”的习俗。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一立秋就能“贴秋膘”,而是要根据体质和季候温度进行调整。例如,羊肉等具有温补驱寒作用的食物,要等天气凉下来之后再食用。
换季易感冒做好保暖忌贪凉
夏末秋初的天气复杂,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容易出现寒热错杂的问题。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果是流清涕、咳白痰、舌苔白等症状,可能是吹空调后身体受寒的表现。在应对风寒感冒及入里化热初期,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来调理。
在高温天气多、雨水丰富的时节里,人体也容易受到暑湿的侵袭。若出现了头昏、乏力、恶心、腹泻等暑湿感冒的症状,可用藿香正气来应对。
如果受凉后出现食欲差、消化不良等胃肠道问题,可以用午时茶来调理。痰湿重的人可以用健脾除湿的食材来应对,如三豆饮,其中赤小豆利水、绿豆清暑热、扁豆补脾。冬瓜薏仁煲鸭汤可祛湿、补脾气,也是不错的食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