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的北京长安街,故宫的朱墙里人潮涌动,国家博物馆的恢弘门庭前总排着蜿蜒长队,而在天安门往西不远的“十里长街”北侧,有一座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的建筑物,入内参观无需抢票,观展体验一样舒适。这就是1959年10月落成、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60多年来,这里先后举办了民族工作成就展等各类展览1700多场,上演了2万余场民族歌舞表演,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2024年,民族文化宫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走进民族文化宫,2023年8月开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至今已吸引40万名观众参观。该展览从国家民委系统馆藏的15万件文物和51万册古籍中,遴选出2100余件文物古籍及展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铺陈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壮阔征程。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是最瞩目的两件展品,已有1300多年历史,见证了汉藏文明如何在碰撞中交融共生。
唐贞观十五年(641)正月,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向雪域高原进发。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绫罗、饰品、骡马等财物和佛经,以及许多侍女和能工巧匠,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养蚕、纺织、农耕、造纸、造酒、制陶等带进西藏。和亲队伍中的工匠在沿途的崖壁上刻下佛像、经文,修建佛塔,兴建大昭寺、小昭寺。后来,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倡导和带动下,吐蕃人学习唐朝文化蔚然成风,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时,陪嫁队伍中还有乐师和乐器,宛如一个文化访问团,展示了中原王朝的礼乐文化,琴与长鼓正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民族文化宫讲解员李乾睿说,“文成公主入藏,极大促进了中原与吐蕃地区的民族交往、文化互鉴,巩固了唐蕃关系,成为民族团结史上千年流传的佳话。”
一枚出土自新疆的宋代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也令人称奇。“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谓,“桃花石可汗”意即“中国可汗”,是喀喇汗王朝君主的自称,表明西域对中原的千年认同。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也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这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总志,记录了元代各行政区的山川人物、沿革本末等。书前配有地图一套,共14幅,首幅为《混一诸道图》,即全国图,其他13幅为分省区图。此套地图为现存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分省地图集,开创了分省地图的先例,描绘了元朝的广阔疆域。
馆方还特别在“大一统”展厅设计了“花瓣古籍墙”与“集思柱”互动展示装置。“上千朵花瓣其实是一个个小书盒,盒中藏有中华各民族的典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安宁介绍,观众按下花瓣上的开关,花瓣向上翻起,从“花心”中推出一本古籍复制品。花瓣墙上方,灯光颜色不断变化,投射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词句,这些词句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汇入正前方的“集思柱”。屏幕上,不同字体的“中华典藏”4个大字循环呈现,汇聚成一条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族文化宫专门策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与“新疆专展”也已面向公众开放。在“西藏专展”展厅,70件明清宫廷家具与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颁赐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37件圣旨、13件印章并置,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新疆专展”以156件文物、44件古籍、193张图片和9个视频资料,全景式展现新疆从旧石器时代到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进程。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仰望同一片星空、脚踏同一片热土,铸就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文化宫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殿堂,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时刻,也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中华大地的每一次脉动,都是56个民族同频共振的和声。”安宁说,“民族文化宫欢迎更多观众来亲手开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本报记者 刘源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