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期间,中华职教社理事长黄炎培去西南各地考察,在重庆见到邹韬奋时说,别的书店都是冷冷清清的,只有你们的书店拥有很多读者。
从《生活》周刊的15.5万份,到《大众生活》的20万份、《全民抗战》的30万份,邹韬奋带领一批有识之士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发行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闻出版奇迹。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为什么邹韬奋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生活书店对广大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以上问题,在聂震宁所著的《心向光明:邹韬奋传》一书中或能找到答案。
作者尽可能全地搜集相关文献,并进行精心筛选和研究。书中第六章《书生行万里》提到一个场景——有一回,邹韬奋被介绍给一个十四五岁的美国进步女孩,女孩听说他是从中国来的,激动地问道:“你是从我们的中国来的吗?”邹韬奋有点纳闷,女孩笑着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指我们的苏维埃中国。”邹韬奋听了,很兴奋,也有一丝愧疚。他为女孩了解和支持中国红军感到兴奋,也为自己还没有去过红军的苏区觉得惭愧。书中有很多这样生动精彩的故事,细节丰满又饱含深情。这是非通读邹韬奋全部著述、广泛搜集遴选素材,不可能写出来的。
在真实还原历史质感的基础上,作者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想象,包括细腻的心理描写在内,较好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比如,书中第五章《神话》中,在讲到邹韬奋接手《生活》周刊时,没有一笔带过,而是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他面对有些破旧的办公室打趣道:“楼小窗户大,有光天地新!”这句深刻而又乐观风趣的话,既符合邹韬奋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生本色,又通过窗户以小见大,呼应全书主题,堪称点睛之笔。
传记的作者本身是知名出版人,人生履历的相似,让作者与传主产生了情感共鸣,笔下的文字也格外动情。在此之前,作者就撰著过《韬奋精神六讲》等相关书籍,将邹韬奋800余万字著述精心择录,辑为《生活与我》和《转到光明方面去》两卷。作者扎实的功底、透彻的理解,让传记里的邹韬奋有血有肉有灵魂,在纸面上立了起来。
传记读下来,令人心灵受到触动:真正的光明,从来不是坐等而来的晨曦,而是无数举火者在黑暗中踏出的星火之路。“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在病榻上于病苦中愤然持笔写此《患难余生记》,仍与黑暗势力作殊死战”……《心向光明:邹韬奋传》生动刻画了邹韬奋热爱新闻出版事业、真诚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一心向党的爱国者形象,让一位“温而厉”、为了光明理想义无反顾与黑暗作斗争的“举火者”,走进了读者心里。(肖伟光)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