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最有面儿的北京特产小食

  • 2017-01-20 00:00:00
  • 北京旅游网

一提起北京这座城市,无数人的心目中都会自动浮现起老旧的弄堂和踏着石板路走街串巷的人们,满脑子都是古色古香的画面。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往往是从食物开始的,而不管是春节前来游玩还是串门儿送礼最好有老北京特产,小编今天为您盘点!本文用图均源自网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老北京豌豆黄

提到北京小吃,本地的、外地的都知道位列“京八件”的豌豆黄,豌豆清热解暑,还能除脂减肥,简直是春夏时节的应季佳品。

豌豆黄是老北京春夏之交的吃食,从清末开始豌豆黄的名声壮大起来,这主要得益于慈禧太后对于豌豆黄的赏识和改良。说慈禧改良了豌豆黄其实并不正确,当然是她的厨师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

原本豌豆黄是一道街头小吃,是用一口比较厚的锅具,将豌豆和红枣煮在一起,豆皮也不捞出,甜味全靠红枣的滋味。味道不错,但是卖相却不敢恭维,黄色的豌豆中夹杂着红枣的颗粒,味道也不如后来的豌豆黄足。厨师之后将其中的红枣去掉,换成了白糖或者蜂蜜,味道提升了不少,颜色也变得更加透明和纯净,由此才有了现代版的豌豆黄。

二、老北京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蜜麻花辅食。而具体来看,北京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最有名。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老北京蜜麻花怎么做?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三、老北京枣花酥

在中式传统糕点里,枣泥馅儿的点心是很容易出彩的。红枣特有的香甜一吃进嘴里,就会迅速的扩散开来,比豆沙之类的馅儿更让人印象深刻。

实际上,枣泥酥皮原是宫廷食品,因外表做成好看的花瓣状而得名。它也是老北京传统糕点之一,形状扁圆,厚薄均匀,以枣泥为馅,馅心细腻,枣味纯正,松酥可口、色泽金黄。能够起到补血、补气的功效

如果从糕点的角度去说,枣花酥可以说是枣泥馅儿的点心里最亮眼的一款。如一朵花儿般绽放的外形在众多外表单一的中式点心里很难不凸显出来。更难得的是,看似复杂的造型,做起来其实相当简单,是在朋友们面前“露一手”的好选择哦。

四、茯苓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市出产的一种滋补性汉族传统名点。因皮薄如纸,且颜色雪白,很象中药里的云茯苓片,故称为“茯苓饼”。[1] 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身价百倍。

茯苓夹饼,又名茯苓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此饼当推稻香春最佳。用高级茯苓饼淀粉烙制的外皮,其薄如纸,其白似雪,夹心则精选多种果仁,辅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纯正云贵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适口。且价格低廉,可作为经常食用的保健食品。北京已有多处生产茯苓夹饼。茯苓饼的名称是因为饼皮很像国药中的云茯苓片。故称“茯苓饼” 。

五、老北京蜂蜜枣糕

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曾有宫廷第一糕点之美称,为“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流传至今,据记载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根据红枣味甘性温、健脾养胃、补充益气、养血安神之特效,加入鸡蛋、蜂蜜、白糖、白兰地等独特原料,秘制而成。具有减肥、防止脱发、养颜、通便等特殊功效,是难得的四季养生佳品。红枣糕口味独特,枣香浓郁,口感细腻,回味绵甜。一经上市,旋既火爆。红枣糕是适合老人、青年、小孩的上等食品,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

枣糕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因为红枣糕口味正宗、价格合适,红枣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营养成份,所以广受现代消费群体的喜爱,在民间有“常品红枣糕,体健精神爽”和“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的说法。一品飘香红枣糕已经掀起了排队购买的高潮,而且百吃不厌。 还可以补脾肾,益气血。

而加入蜂蜜、红枣和红糖研制出的蜂蜜枣糕,口味独特,枣香浓郁,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必将受到现代消费群体的喜爱。

六、老北京面饹馇饸

这是一道通州地方传统小吃。老北京人正月里宴客,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菜:饹馇饸(gē zhi hé)。它能当主食也能当冷盘小吃,口感酥脆,咬上一口满嘴生香。卖传统食品的店铺里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回家无需加工,摆盘直接上桌特别方便,这也让饹馇饸格外受欢迎。

饹馇饸的起源与通州大运河颇有渊源。运河上的船工从山东带回的煎饼受了潮,媳妇怕糟蹋了,就把煎饼卷了放到油锅里炸一下,没想到酥脆可口,就此流传开来,演变成一道小吃。

传统的饹馇饸用的是豆面和玉米面,而通州刘老公庄饹馇饸的原料全部选用东北的有机绿豆。饹馇饸的制作工序较多:选豆、破瓣儿、泡豆、淘皮、磨浆、摊制、卷裹、切卷、油炸、脱油、包装……制作出来的饹馇饸有薄、香、酥、脆等特点,现已被列入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饹馇饸流传至今,演变出了众多吃法,最为讲究的叫“金屋藏娇(焦)、一二三四五”。就是一张饹馇(金黄色薄饼)、两根小葱、三片肘花、四个饹馇饸,五指一并,放在耳边,听见响脆的一声“咯吱”,就可以入口了。听其声,品其味,个中美妙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七、老北京冰糖葫芦

老北京的冰糖葫芦儿,天津人叫糖墩儿,东北人叫糖梨膏,还有的地儿叫糖球。它是北方苍凉冬日的一抹亮色,也是最应景儿的美味。过去一入冬,老北京的胡同口就响起“葫芦儿哎~新蘸的”吆喝声。馋嘴的小孩儿们管不住脚,闻声飞奔而去。

只见扛着草把子卖糖葫芦的小贩,草把子上插满了冰糖葫芦儿,有红果的、山药的、山豆子的、桔子的,还有红果夹馅儿的,红彤彤、亮晶晶实在馋人。正如《故都食物百咏》记载:葫芦穿得蘸冰糖,果子新鲜滋味长。燕市有名传巧制,签筒摇动与飞扬。

《前门情思大碗茶》唱到:“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物美价廉的冰糖葫芦儿,是大多数北京人都消费得起的吃食,尤其在春节,大糖葫芦儿是逛庙会的标志。

旧时,只要到厂甸、地坛、龙潭湖的庙会上随便走走,就可以看到小孩儿央求着大人买个长把的大糖葫芦。

八、稻香村糖醇糕点

糖醇糕点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无糖配方的添加让每个人都能吃到这原汁原味的特产,汇集了各种各样糖醇糕点的礼盒,口感清凉细腻,糕点或香酥或松软,糖醇的加入使得糕点怎么吃都是天然营养健康,在现代生活中十分流行。

而木糖醇原产于芬兰,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在自然界中,木糖醇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业作物进行深加工而制得的,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甜味剂,对于人们的身体来说,木糖醇也不是一种“舶来品”,它本就是人们身体正常糖类代谢的中间体。

  • 编辑:张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