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四大茶”

  • 2021-10-29 11:28:54
  • BRTV北京时间

饮茶之风,始于南方,由南向北传遍全国,但北方长期只有小部分地方产茶。直到清末,茶叶仍属贵重之物,普通人难以问津。

有需要又难满足,促进了代用品的开发,故老北京有“四大茶”之说,即油茶、杏仁茶、面茶和茶汤。

油茶是将面粉炒黄,加入芝麻、桂花和牛骨髓油,食用时加白糖,开水冲成浆。它原本是商人长途旅行时的速食品,因方便、营养且美味,后来成为军粮,并流入民间。

杏仁茶用杏仁、大米、糯米熬制而成,来自南方,有益脾胃。

面茶是糜子面熬成糊,加入芝麻酱和芝麻盐而成。芝麻酱需用香油调开,芝麻盐中必用姜粉。清代竹枝词中有“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未见姜粉,则不正宗。

茶汤与面茶原料相同,都是糜子。它与面茶有两点区别:一是开水冲成;二是甜口,而面茶是咸口。茶汤制作更方便,用龙壶冲成,表演性强。明代已在北京流行,有“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武库司刀枪”之说。茶汤碗底放糜子粉,上覆糖浆与桂花卤,开水需直冲碗底,将糜子粉烫熟,且不能外溢,有一定技巧。

糜子又叫黍子,即大黄米,古人多用来酿酒,有黏性和不黏之分。黏性产量低,但味道好。过去多用来做黄米年糕,滋味胜于江米,是祭祀时的重要祭品。

春秋时孔子见鲁哀公,哀公赏赐给他糜子饭和桃。孔子犹豫了一下,先吃掉糜子饭,然后吃桃。哀公说:这饭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擦掉桃上细毛的。孔子说,黍为五谷之首,桃为六果之末,岂能用贱物去擦贵物呢?

糜子适合干旱地带种植,但产量非常低。此外空壳率高,一般在10%左右,甚至达到20%。虽有杂交良种,但容易退化。加工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后来种植它的人越来越少。但糜子营养价值颇高,成吉思汗用为军粮,全军免于疾病,《名医别录》记载:糜子“入脾、胃经”,功能“和中益气、凉血解暑”。

肠胃疾病是对古人威胁很大的疾病,但古人不明白患上肠胃病多是因为细菌,只能把战胜疾病的期望寄托在食物上。饮茶需用开水,减少了肠胃病发生,故古人认为茶能养生。在找不到茶的地方,他们千方百计寻找代用品,“四大茶”因此得到青睐。而它们恰好也需要开水,也有减少细菌感染的功效。

虽然老北京喜欢喝面茶,不过也常拿它开玩笑,说“你可真是碗面茶”,意思是一个人满脑子糨糊,是个蠢货。

  • 编辑:宋砚凝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